1巴中的历史及文化一、巴中历史沿革巴中古属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期为巴子国地,秦和西汉时为巴郡地。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 91 年)始置汉昌县,东汉建安六年(201 年)改属巴西郡,后继属宕渠郡。北朝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514 年)首置巴州。南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置难江县。西魏大统(535—551 年)中置诺水县。西魏恭帝二年(555 年),改巴州为集州,治难江。唐武德八年(625 年)通江诺江镇置壁州,领通江、符阳、白石、广纳、太平五县。唐天宝元年(742 年)更诺水县为通江县。后几经分合、废兴。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年)废集州、壁州入巴州,领化成、难江、恩阳、曾口、通江五县,废郡。明正德十一年(1516 年)更难江县为南江县。清乾隆元年(1736 年)巴州属川北道保宁府,通江、南江、巴州三县独立并存。民国 2 年(1913 年)改巴州为巴中县,属川北道。川陕省苏维埃时期(1932 年 12 月至 1935 年 4 月),红四方面军在巴中境域建立苏维埃政权,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设 23 县 1 市。之后,三县恢复旧制。民国 35 年(1946 年)11 月,巴中、平昌分治,设平昌设治局。民国 37 年,平昌设治局升县。巴中、通江、南江、平昌四县属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1950 年,巴中、通江、南江、平昌四县属达县专区。1968 年,四县属达县地区。1993 年 7 月,巴中地区成立,巴中县更名为巴中市。巴中地区辖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地区行署及党、政、军驻地于巴州镇,巴州镇为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0 年 12 月,巴中撤地建市,撤市建区,巴中地区更名为巴中市,巴中市更名为巴州区。巴中市辖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州区。2013 年 1 月 18 日从巴州区划分恩阳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东靠巴中市巴州区,西连南充阆中市,北接巴中南江县,南邻南充仪陇县,山川秀丽,地灵人杰,古为巴蜀古镇。二、巴中历史文化巴中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全市共有摩崖造像 100 处,多为唐代所造。其中,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岩造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巴州区的南龛造像 156 龛 2100 余身;水宁寺造像 27 龛 300余身;西龛山造像 59 龛 1900 余身;北龛造像 24 龛 300 余身。通江的千佛崖造像51 龛 3000 余身,白乳溪鲁班寺造像 20 龛,184 身。以上 6 处造像规模较大,影2响深远,价值不凡。另外,还有道教故事造像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