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高等教育下的“精英教育探究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热门专业在校人数已具相当的规模。但是“热门”专业假如“热”过头,就成了“滞销”专业。文章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下进行“精英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众教育;精英教育20 世纪 90 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据教育部统计,1998 年,我国大陆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约为 340.87 万人,2024 年在校大学生人数约为 2024.02 万人,是 1998 年的 5.9 倍[1]。其中,我国大陆现有 598 所高校共设置了 847 个计算机专业点(包括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新增的目录外特色专业),在校生人数约 40 万,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热门”专业群体[2]3-6。但是,“热门”专业“热”过头了,就成了“滞销”专业。据统计报道,当年的“热门”专业,如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目前已成为就业率排最后的几个专业。原因之一是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过多,造成“供求”失衡;其二是办学门槛过低,大家“一窝蜂”都来开办,造成毕业生质量良莠不齐。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下简称“教指委”)于 2024 年发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展战略报告暨专业法律规范(试行)》,该报告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鼓舞不同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人才培育的和培育方案,并于 2024 年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将该专业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个培育目标进行分类培育。精英教育注重厚基础和宽口径,大众化教育则更强调特色和适应性。不同类型的学校培育目标的趋同性与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上培育目标应该具有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趋同性,就要有不同的培育目标,并根据科学办学的基本思路,针对不同的培育目标,实行不同的教育策略、规划和教育内容,以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水平[2]前言。综上所述,作为本科教育进程中的关键内容,培育方案对专业人才培育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讨论新形势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育方案。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