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反艺博弈“工厂化改革开放以后,黄杨木雕进入了百花争艳、大师辈出的繁荣进展时期,同时开始经历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开始崛起。“机器赚钱”和“手工赚钱”之间的巨大差距开始彰显,手工艺的生存环境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许多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技工纷纷流向电器行业。当年曾担任乐清特艺雕刻厂厂长的王笃纯,可以列举出多名当年他手下的员工,如今都已是电器行业中的知名老板。没有转行的艺人也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其中一部分技术骨干选择回家“单干”,他们不再搞大批量的生产,而是进行独自的创作,并标注上自己的姓名;另一条黄杨木雕的进展之路即走“工业化”生产的道路,记者在乐清采访中获悉,如今乐清市具有 1000 万元以上年产值的黄杨木雕企业至少有 4 家。大师技艺:“大师”就是品牌据了解,当年选择独自创作,并标注自己姓名的艺人,有部分获得了“大师”的称号,有的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有的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这些大师称号给他们带来了声望以及商机。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几乎每个“大师”都有十分讲究的作品陈列室,陈列有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是用来接待海内外慕名而来的采购商,价格在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但是,不少采购商总是很难感到满意,因为陈列室内有不少作品是不卖的,即使出钱再多,大师也会拒绝。王家黄杨木雕讨论所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例,当人们步入乐成镇晨沐桥畔偌大的“王家黄杨木雕讨论所”展示厅,就会从王笃纯和王笃芳的作品中体味如何将传统技法和现代工艺相结合,使一段“木头”给予生命和神灵。“雕刻时应做到胸中无刀”,30 多年前,父亲王凤祚的一番教诲至今王笃芳仍牢记在心:1972 年,父亲告老返乡后,王笃芳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接受熏陶。几个月后的一天,他把自己的几件黄杨木雕作品拿给父亲,希望得到父亲的赞许。殊不知,父亲看后却一脸严肃地说:“你说你创作了这些作品,但我所见到的却不是一个个雕像,而仍是一根根黄杨木,当它们成为活灵活现的人物时,你才算是真正入门了!”不久,王笃芳又把自己的一件“得意之作”《醉太白》呈给父亲。父亲似有溢美之意,但马上又问:“你是用什么雕的?”王笃芳举起手中的雕刀说:“自然是用雕刀了。”父亲却说:“错了!你应该用心去雕。当你拿着雕刀却没有感觉雕刀的存在时,你会感到那不是你在雕李白,而是李白在雕你。”高公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为新时期黄杨木雕领域的开拓者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