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复合材料》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为了适应新世纪经济、政治、文化进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素养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和进展的必定。高等院校的专业课是培育专门技术人才过程中重要的教育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素养和初步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对高科技人才能力日益提高的要求。因此,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探究专业课教学中的新内容、新方向、新形势已成为高校老师必须面对的课题。1.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1.1 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应有 3 个方向:一是适应科学技术进展的需要,实现教学内容体系现代化;二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注重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三是增强理论的适应性和实践性。在教学内容组织中突破复合材料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结构框架,不必追求课程理论的纵向完美,而是注重课程知识的横向应用。突出复合材料讨论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培育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素养。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经典内容更加简练,通过贯穿融合及互相渗透的方法,大大减少相关课程之间的诸多重叠现象;适当引进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以适应新世纪进展的要求。1.2 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措施。1.2.1 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如在《复合材料》课程的开篇绪论,一般要向学生讲述该课程的性质、教学任务、讨论的范畴,这正是展示这门课魅力的时机,不可一带而过。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用视频的素材,把实际生产中某些实例展示在学生面前,如玻璃纤维轮船的完成需要哪几步操作过程,并阐明在此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复合材料的知识;还可以把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教学中,比如竹子、蚌壳、牙齿等都是复合材料,并且粗略讲解这些材料的性能和复合理论及原理,以此说明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第一感观印象中,认为这门课的知识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十分有用的,引发学生上课的兴趣。1.2.2 取生活中平凡小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复合材料原理的基本理论在生产、科研和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假如能在工业生产和科研中找到更多更好的成功及失败的案例,不仅能够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制造性[2]。例如,结合科研中的实例,让学生解决如何提高碳纤维与金属基体的界面相容性的问题。针对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