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理论思维与亚里士多德动物学理论之比较【摘要】本文将《黄帝内经》与亚里士多德动物学著作《动物志》中的相关论述做了对比。经过对比发现,《内经》与亚里士多德动物学的差异在于对生命观察的方法不同,《内经》多运用取象比类、司外揣内的思维方法,而亚里士多德动物学著作中多是运用解剖观察方法来了解生命;其相似之处是均在不同程度的引入了哲学概念。根据两者的类似之处试探性地提出中西医的结合点。【关键词】黄帝内经;亚里士多德;对比《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成书于东汉之前,其理论对中医思维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内经》中蕴藏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及哲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多方面的。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学者,其学术涉及哲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在古代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都比较简单,此时的自然科学思维处于萌芽状态。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日的一般原理发生和进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1],由此可见,古希腊学者对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影响之深。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发生过间断。古希腊时期与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相近的时间段上,此时东西方学者们对生命的认识处于何种水平,本文通过对比成书年代相近的古代生命科学的代表著作《黄帝内经》和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及《动物四篇》中的部分思想对此进行了探讨。1 生命本源的认识中国古代先民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提出了“元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并将这些观念引入到各个学科中,比如医学、地理、伦理等等。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与生命的基本物质和本源,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界和生命。这些认识所运用的方法源于中国古代学者们认识世界的最初方法,即在自然现象和生命现象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加入了类比、司外揣内等思维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也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灵枢·决气》中记载:“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内经》中此类论述并不少见。对于五行《尚书·洪范》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并指出了五行的特性,认为木曰曲直、火曰炎上、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