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第三节城市化从容说课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及案例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认识城市化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本节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环境污染,鼓励学生讨论、探究其原因。教师也可利用生动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对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产生更深切的感受。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讨论法。2.案例教学法。3.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 l 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从我们学校放眼四周,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城市景象。可是八年前我们学校刚刚搬迁到这里时,周围是一片农田,夏天晚自修的时候,还能“听取蛙声一片”。我们真切地感受着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究的——城市化。(课件展示课题:城市化)师: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板书)一、什么是城市化?师:究竟什么是城市化呢?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111师:我们通过地图来对城市化这一现象加以理解。(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 2.1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师:对比 2000 年和 1985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找一找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生:对比 2000 年和 1985 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