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性格的力量内向性格的力量□苏珊•凯恩我 9 岁时,第一次参加了夏令营,按照惯例,母亲在我的行李箱里塞满了书籍。那时的我也天真地以为夏令营就是“一个不提供酒水的派对聚会”,十个女孩子坐在一个小屋里,都穿着合身的女式睡衣惬意地享受着读书的过程。现实与我所想正好相反。夏令营第一天,顾问把我们召集在一起宣布“露营精神”——希望每个人都尽力变得外向开朗。参加夏令营的经历让我知道,如果想要成功,不能是内向的性格,我应该尝试成为一个更加外向的人。我甚至放弃了成为一名作家的愿望,而是成了华尔街的一名律师。一部分是因为我想要刻意证明自己变得勇敢而坚定。社会环境总是为外向的人而设其实,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都是内向的,也就是说,即使你自己是一个外向的人,你的同事、配偶、孩子,乃至此时此刻坐在你旁边的这个人都有可能是内向的人,但社会上对于内向的人持有一种很深的偏见。我们需要理清一个概念,“内向”究竟指的是什么。它和“害羞”不同,害羞是对于社会评论的恐惧,内向更多的是你怎样对于刺激做出回应,包括来自社会的刺激,其实内向的人是渴求大量的鼓舞和激励的。内向的人会有强烈的自我存在感,尤其是当他们处于一个安静低调的环境中时,是他们精力最充足、最具有能力的时候。可关键问题在于,社会中那些重要体系,例如工作环境、学校等都是为性格外向者设计的,并且有适合他们需要的刺激和鼓励。在我上学时,教室里的桌椅都是按照一排排的顺序整齐排列,作业都是独立完成。但现在,教室里学生都是围成圆圈面对面坐着,作业也是按小组完成,哪怕是闪耀着个人观点和想法的数学、创意写作这样的课程也都要团队协作。孩子们期待小组认同,那些喜欢一个人工作、独处的孩子就经常被视为是“局外人”,更糟糕的甚至被认为是“问题儿童”。大部分老师的报告显示,相对于内向的学生来说,理想中的学生应该是外向的,甚至说外向的学生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或者更加博学多识。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工作中,现在大多数人的办公环境都是开阔的、没有围墙的,每个人都暴露在不断的噪音和同事们的凝视下工作。当谈及领袖的气质和能力时,内向的人总是按照惯例被忽视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尽管内向的人通常非常细心谨慎,很少冒险。世上没有绝对的内向和外向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亚当•格兰特教授做了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表明那些较为内向的领导相对于外向的领导们更能产生效益,因为当他们管理主动积极的雇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