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策略与进展概述目前在全世界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所引发的,它是 2019 年新显现的一种冠状病毒。冠状病毒是有包膜的单股正链 RNA 病毒,形状大多呈球形,直径约 60—200nm,其包膜上具有规则排列的棘状突起,形状类似皇冠,故名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的核酸链[1]是目前已知的 RNA 病毒中最长的,其基因组除了包含相关的酶基因外,还包含各种结构蛋白的编码基因,主要有编码位于包膜上的纤突蛋白(spikeprotein,S 蛋白)、膜蛋白(membraneprotein,M 蛋白)、包膜蛋白(envelopeprotein,E 蛋白)基因和编码与病毒 RNA 紧密结合的核蛋白(nucleocapsidprotein,N 蛋白)基因。S 蛋白含有宿主细胞受体识别位点/是介导病毒入侵和决定病毒感染种属与组织特异性的因子;E 蛋白和 M 蛋白主要参与病毒的装配过程;N 蛋白包裹基因组形成核蛋白复合体。[2]由于目前尚未找到对新冠肺炎有确切疗效的药物,所以尽快研发出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是控制疫情传播最有效的手段。根据技术路径不同,目前新冠疫苗研发的主要策略有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等。本文介绍这 5 种主要的疫苗研发策略、优缺点及研究进展。1 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指通过对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采用加热、辐射或化学药品处理(如甲醛、P-丙内酯等)等方式进行灭活,使其失去侵染能力但保留免疫原性,经纯化后制得的疫苗。常见的灭活疫苗有狂犬疫苗、甲肝灭活疫苗、脊灰灭活疫苗等。灭活疫苗的优点在于生产技术相对成熟,安全性比较高;其缺点是通常主要激活体液免疫,单剂次接种免疫原性弱,免疫效果会随接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需要增加接种剂次 以 维 持 免 疫 效 果 。 某 些 情 况 下 , 灭 活 疫 苗 可 能 会 产 生 抗 体 依 赖 增 强 效 应(antibody-dependentenhancement,ADE):正常情况下抗体通过与病毒表面的特异性抗原表位相结合来阻止病毒感染,但在某些情况下,抗体与病毒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却可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 Fc 受体或补体受体相结合,帮助病毒进入靶细胞,从而造成更严重的感染。虽然目前尚未见有关新冠疫苗相关 ADE 的报道,但在对同样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Eastrespiratorysyndrome , MERS) 和 严 重 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