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生活世界,包括深化探讨人的生命体验、非理性世界。在这一思潮中最引人关注、人们讨论最多的是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认为,自柏拉图以后,形而上学主宰哲学,抽象的观念或者神,成为哲学的主要对象,耗费了无数人的聪慧才智。遗憾的是他们恰恰忘却了距离自己最近的东西,即的存在。这里说的存在既不是物质存在,也不是精神存在,而是个人被抛到这个世界之后形成的理性难以言说的生命体验,例如欢乐、需要、激情、痛苦、焦虑、苦恼、畏惧、死亡,等等。看着一些青年才俊孜孜不倦地忙于画句法分析树,设想一个又一个空语类节点,构拟一种又一种移位箭头和层级,在抽象的概念术语中你来我往地争论;耗费了无数的才智和青春年华,却顾不上想一下自己日常是怎样跟别人说话,和用语言表情达意的。笔者不禁感慨万千,唏嘘不已。安启念(2024)引述海德格尔(1996:385)的卓见:人的本质在于,人比单纯的设想“”为理性生物的人更多一些。 更多一些 在此不能这样用加法来了解,仿佛流传下来的人的“定义依旧是基本规定,然后只消再加上生存的内容一下这种扩充就行了。这个 更多一”些 的意思是:更原始些因而在本质上更本质些。对此,安启念(2024)进行了发挥:“”“”这里讲的 更多一些 是针对 人是理性的生物 这一设想而言的。在他看来,不论怎样定义人的本质、人性、人道,都是从人之外、人之上对人的形而上学设定。人道主义最基本的观点是把人视为理性生物,认为理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这样的人道主义,从古罗马文化直至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思潮、萨特的存在主义,甚至基督教,一以贯之。然而“”它恰恰把人的存在,人的生命体验,排斥在外,就是说,忽视了人的 更原始、更本质 的内容。萨特尽管受到海德格尔的批判,但在对人的存在的理解上,与海德格尔基本一致。为此,安启念(2024)引述了萨特(1998:12~13)的卓见:存在的人不会被一个理念体系所吸收;不管人们对痛苦能说些什么和想些什么,它都避开“了知识,因为它是在自己之中,为了它自己而被忍受的,因为只是仍然无力改变它。 哲”……学家建造一座理念的宫殿,却住在茅屋里。实际上,主观的生命由于是被体验的,所以永远不能成为一种知识的体系。对此,安启念(2024)做了进一步的发挥:萨特与海德格尔一样,强调生命体验不是知识,被哲学家们遗忘了。他们全力为理念营建宫殿,对自己的生命体验所知甚少,自己本身反而如同住在茅屋里。“我们最感兴趣的是这最后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