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养生与中医养生认识生命一阴阳《周易·系辞上》日“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和总结。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蔡邕《九势》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把书法中蕴藏的勃勃生机,归之于阴阳的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把生命的源泉属于阴阳,把人体生老病死的一切变化责之于阴阳。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所致,“阴胜那么阳病,阳胜那么阴病”,治病、养生的机理是以各种手段,改变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阴阳失调现象,追求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书家那么是通过墨色、线条、结体的变化,使其有机组合,制造出如项穆《书法雅言·》中提出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对立统一、协调一致的艺术境界,假设失之偏颇。犹人之阴阳失调,字即病矣。太肥那么形浊,太瘦那么形枯,太藏那么体不精神,太露那么意不持重,如是那么无善可言。中医学把阴阳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三个方面:阴阳对立、阴阳互根以及阴阳转化。以一年四季为例,夏属阳,冬属阴,这是阴阳对立:无夏即无冬,无冬即无夏,这是阴阳互根;一年的寒冬到了极点,第二年的阳气就复苏了,这是阴阳转化。但这有一个过程。即冬之后是春,不能马上转入夏;夏之后是秋,也不能马上转入冬,因此,把春称为阳中之阴,把秋称作阴中之阳。这是自然界阴阳转化的规律。这种观点,对于指导书法创作很重要。邱振中先生认为:“狂草中字结构有极大自由,但一位书法家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均衡、稳定、美观等原那么的习惯把握方式,《肚痛帖》、《冠军帖》等作品即为例证。”又指出:“张旭的作品中,疏密变化都是逐渐发生的。换句话说,由疏至密,或由密至疏,都有个过渡阶段。”这就是阴阳互根,阴阳转化的例子。《肚痛帖》中从“肚痛”到“不可”这样突兀的变化只是个特例,即阴阳对立。如整幅作品是协调的,局部地区呈现阴阳对立的态势,可以增强震撼效果。“黄庭坚草书中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宽博,他常常压缩字结构的某一局部而使另一些空间显得特别开阔,同时也就造成了疏密节奏的频繁变化。这是他区别于唐人章法的又一特点。”也是很好处理阴阳关系的范例。强调对立面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是书家与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