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精神有一个总括中国古代、学说和信仰的文化符号,叫做“三教九流”。“九流”是指先秦诸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等九种学派;“三教”是指儒教、道教和佛教三种教义和信仰。作为先秦诸子之一的儒家,汉代以后逐渐成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获得了正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地位。这里我在广义的儒家概念之下,对其早期源流、价值信仰和基本精神等作一总括性的说明。兴起及谱系在儒家兴起之前,“儒”作为一种“术士”起源很早。依据《说文解字》的注释,“儒”的本义为“柔”,是“术士”之称。段玉裁注引郑玄《目录》,称“儒”通“濡”,意思是用先王之道来“濡其身”。“儒者”作为术士,最初大概是担任教育和礼仪职务一类的人,他们掌握有《诗》《书》及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汉书·艺文志》认为儒家是从过去的司徒之官产生出来的,其职责是帮助君王遵循阴阳秩序、阐明教化。根据《尚书·舜典》的记载,舜曾任命契为司徒,让他尊敬地传播“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等五种伦理道德(“教敷五教”)。《孟子·滕文公上》记载说,圣人忧虑人类无道而沦为禽兽,任命“契为司徒,教以人伦”。据此,司徒原为掌管教化之官,可以说他是儒家这一阶层的前身。儒家兴起于东周时代,他的创立者是三岁不幸丧父的孔子。孔子为儒家奠定了许多根本性的东西,这些东西后来对儒家的进展一直起着引导性的作用。孔子谦虚地自称他是“述而不作”,他的目标是复兴周代的礼乐传统,扭转日益衰败的政治生活。为此,他曾在他的祖国——鲁国从事政治实践。在很短时间内,他就为鲁国带来了清明的政治生活。这引起了邻国——齐国的不安,齐国实行贿赂鲁定公的不良手段。孔子力谏无果,只好放弃在鲁国的政治生涯。孔子伟大的地方之一,是他从来不把权力当成目的,权力只是他实现政治理想的手段。当权力同他的政治理想不相容时,就毅然放弃权力。他选择周游列国以获得从政的机会,同样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在这一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挫折,很大原因是他对现实实行了不妥协的立场。如他曾打算到晋国去,到了黄河南岸,听说晋国的执政者赵简子杀害了贤明的窦鸣犊、舜华,他非常失望,当即就放弃了去晋国的愿望。孔子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永久贡献,是他的人文主义和他对伦理道德价值的自觉。在天人之间,孔子一方面敬畏天和天命,保持着超验的信仰;另一方面又坚持人的道德主体性,信任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