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语境下士人对庄子的回护及其意义摘要:在儒家“辟异端”语境下,庄子容易被否定、批判。许多士人出于对庄子、文学的认同,实行多种方法来回护庄子其人其书:虚构“庄出于儒”,使之从“异端”中剥离出来;通过“辨伪”把《庄子》中同儒家严重相悖的作品剥离出去;通过“正言若反”“矫枉过正”“得意忘言”之类的解读方法使《庄子》中的反儒内容合理化、可接受化;将《庄子》中与儒家一致的言论归于庄子本人,以证明庄子深明儒术;以庄子为愤世嫉俗之士,其非议儒门圣贤皆出于忿激而过当,乃乱世使然,等等。这些方法有可能导致对庄子真相的障蔽和对《庄子》本义的歪曲,但对庄子其人其书的考辨、解读仍有许多富于启发意义的东西,特别是对庄学同儒学的会通有重要作用。关键词:儒学;庄子;回护庄子(本文称庄子,有时包括其人其书)作为道家,同儒家既有相通的一面,也有相反或不相容的一面。其相通处,古今学人多有论述。但庄子思维的逆向和价值取向的逆反,特别是他对儒家礼学、仁义等政治伦理原则的掊击,也同儒家相反或不相容。加之儒家原来就有攻击、抵排异端的传统,故历代儒者之偏激者对庄子批判猛烈,甚至要求废而弃之;其平和中正者也对之部分批判。否定庄子的言论会给庄子的流播造成巨大阻力,对此,邓联合的《中国史上的‘难庄论’和‘废庄论’》①一文对历史上特别是中唐以后士人批判庄子的情况言之甚详,为我们理解儒学语境下庄子传播的艰难提供了参照。然而,庄子在先秦诸子中的出类拔萃,其著作作为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与文学艺术珍宝,又多为后世认同和喜爱他的士人心仪、欣赏。宋代林希逸借用陈亮《扬雄度越诸子》一文评价扬雄的话来评价庄子其人其书说:“天下不可以无此人,亦不可以无此书。”这话说尽了庄子及其著作的存在价值。要之,后世特别是中唐以后,虽然崇儒氛围越来越浓厚,士人却仍然需要资藉庄子其人其书来赈济自己思想、才华之困乏,从中撷取精华来进展、充实和提升自己。所以尽管常常有人出来疾呼废庄,庄子仍屹立不倒,其著作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珍爱、重视。站在儒者的立场,《庄子》最大的问题是含有大量激烈的“剽剥儒墨”、贬低讥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群体的内容。为了使之能在儒学语境下得以传承,不少士人特别是儒士为解决庄子同儒学抵触的问题费了很多心机,采纳了很多方法、策略对之加以“回护”与辩解。梳理、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儒学语境下《庄子》传播途径的曲折,加深理解庄儒会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