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水质工程学》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探讨摘要:《水质工程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重要的学科必修课程。针对其理论性强、知识点多、涉及学科面广、实践要求高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纳板书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结合水质工程学的进展现状和学科进展前景,构建具有操作性(设计性、验证性、综合性)和演示性的实验体系,利用课程设计和学生实习等实践方式,将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极大限度地发挥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之间的互补关系,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在传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工程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水质工程学;教学质量;教学模式;教学实验;教学实践一、水质工程学特点及笔者的讨论环境水质工程学主要讲授的内容包括水质与水处理概论、混凝、沉淀、过滤、吸附、氧化还原与消毒、离子交换、膜滤技术、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脱氮除磷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污泥处理等净化作用[1]。与以往的水处理课程不同,水质工程学在整个过程中是以处理原理为主线,进一步加强了对水处理原理和机理的深化阐述[2]。因此,该课程需要大量的学科基础课做铺垫,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在学习本课程前,需要掌握化学、水力学、水处理微生物学、水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程,这就对授课双方均提出较高要求。笔者所就职的院校为河北工业大学,其作为国内工科性大学之一,是我国培育工业技术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本学校给水排水专业以培育工程技术型和科学讨论型人才为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做好夯实基础理论教学,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工程意识、工程能力的培育,使学生不仅理解水处理基础理论,而且能熟练掌握水处理的设计、计算和科学讨论的基本方法,为将来从事环保工程和给排水工程设计、科研及运行管理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二、水质工程学课堂教学措施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的主要途径,做好扎实的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的基础所在,通过课堂授课将大量知识点和内容传授给学生也是强化水质工程学学习的必要条件。但水质工程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理论性,单纯依靠老师的笔写口授,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笔者不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更需要采纳多种教学手段,完善教学内容,在进行基础内容灌输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制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课质量。2.课堂讨论与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