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文学的学术论文

关于文学的学术论文_第1页
关于文学的学术论文_第2页
关于文学的学术论文_第3页
关于文学的学术论文篇一现代文学中狼形象的复魅摘要: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反思的同时我们不可能不审视文化中的向标。本文主要通过对狼形象的梳理来探视现代文学中的复魅现象。借此来探讨文学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关系。关键词:文学;狼形象;复魅1、狼形象的恶化随着文明的演进和进展,狼形象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恶魔化历程。从神话和图腾崇拜中半人半神的狼,逐渐演变为半人半兽的狼,直至到了后期被定性为单纯象征了兽性和野性的一种动物符号。人类远古神话阶段笼罩在狼身上的神性光环消逝不见了,自然界中的一个真实物种被简化成了恶的代名词。西方中世纪兴起过捕狼的热潮。10 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EdgarLePacifiqu)统治时期,下令全国灭狼,有捕捉 300 只狼以上者给予奖金,因此在欧洲大陆相继形成了一个捕狼高潮。风靡一时的猎狼运动使欧洲大陆的野狼数量急剧减少,但并没有给野生的狼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对狼来说,真正的灾难发生在基督教诞生后。基督教禁止将神性给予自然界,开始了对自然的祛神奇化,人成了自然界中的独白者。正如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Toynbee)所说:人与剥去了昔日神性光环的自然环境分离,人获准掠夺不再神圣的环境的权利。人类曾经怀着敬畏之情看自然,而这种情感遭到了犹太一神教的排斥,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如此。野性和兽性是与宗教推崇的光辉人性截然相反的,对人性的颂扬把狼从神圣的祭坛赶了下来,它们不再是人们的文化英雄、救世主。人类进入农耕与畜牧社会后,人与狼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野狼在丧失了自己的狩猎地后,为了求得生存有时会捕捉放牧在草场上的牛羊。这种天生的狩猎本能并不能为人所谅解,狼成了人类私人财产的竞争者。这个形象被固定化,人们的仇狼情结也逐渐积淀下来。文学艺术,是作为唯一符号动物的人的情感体验载体之一。对于人类的艺术活动来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对狼的种种情结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传承下去,人们的仇狼情结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文学中随处可见: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淮南子》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栗,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杜陵叟》汉人乃步卒,吾人则骑士。驹犊群岂能抗拒豺狼。勒尼格鲁塞《草原帝国》虐人害物的暴政、残暴无序的统治等等都可以以豺狼喻之,汉民族对狼的仇恨从这些诗句中可见一斑。十九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中,玛丽雪莱的《弗兰肯...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文旅传媒+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传播文化,成就未来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