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府试院的前世今生证明,它参照旧制,严格根据官式建筑法典布局,成为一组三条轴线上功能区划清楚,分布有序,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将江南园林建筑与南方石木建筑有机结合于一体。这在清代大型集群建筑,特别是西南地区大型集群建筑方面具有不可多得的讨论价值。其次,它是构筑艺术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在试院现存建筑中,无论是木门窗还是石构件的雕刻,均造型独特,栩栩如生。而且各组建筑檐柱均采纳南方广泛使用的适于防潮的石质高柱础,甚至采纳整石檐柱。而大堂采纳的卷棚屋面,大堂、二堂、议事亭所采纳的鹅颈椽,又是黔西南地区十分罕见的建筑形制。在单体建筑方面,试院中现存的植桂轩以及原有的怀清亭、意舟、红杏山房等,均反映出当时文人风雅精妙的审美情趣。从现存议事亭四角攒尖形制,而且刻意建于人工水池之中,特建过水曲梁桥作为交通途径,可见试院建筑在遵从建筑法典的根底上,非常注重艺术效果。张之洞与兴义府试院讲兴义府试院在清代后期贵州西南部教育中起的重要作用,就必须讲清代后期升任朝廷军机大臣的张之洞。张之洞出生在贵阳的六洞桥,四岁随父到安龙读书,天资聪颖。由于受父亲张锳励学思想的影响,勤奋好学,博闻强识,文才出众,十一岁,即为贵州全省学童之冠,在安龙留下《半山亭记》、《十八先生祠堂记》等优秀篇章,时人称“神童”。十三岁时回原籍直隶〔今属河北〕参加科举考试,同治二年〔1863 年〕参加会试举一甲第三名〔俗称探花〕,曾任翰林院编修、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山西巡府、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等职,1906 年升任军机大臣。他在兴义府学习期间,深受其父张锳兴学育人思想的熏陶,因此在做地方官时对教育非常重视,亲自办了不少新式学校。1898 年他发表重要著作《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成为清末中国办教育的指导思想。他主持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作为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张之洞,他提出的“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以及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提倡“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的教育目的论,无疑是其父张锳兴学育人教育理念的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说,兴义府试院不仅是张之洞幼年时期的学习之地,更是他教育思想的启蒙之地,兴义府试院在清代后期贵州西南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