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观鸟在高校动物学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摘要]观鸟指利用肉眼或者望远镜观察、识别野生鸟类的,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入门容易、内涵丰富,适合作为动物学教学体系的组成和补充。建议高校生物类老师参加、推广以观鸟为代表的自然观察活动,鼓舞学生加入或者创建相关社团,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科研训练,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推动当前高校动物学教学实践的改革。[关键词]动物学;观鸟;自然观察动物学(Zoology)讨论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进展的规律,是一门内容广博、历史悠久的基础学科[1]。作为高校生物类专业的基础课程[2],动物学在唤起学生专业兴趣与专业认同上具有关键的作用。由于动物形态结构与分类知识复杂而零碎,传统教学体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3],因此动物学是难度较大的课程之一。以动植物为欣赏对象的自然观察活动近些年在我国逐渐兴起[4-7],并且展现出促进生物类专业学习的潜能。例如,智能手机上植物识别应用程序的进展促进植物识别融入植物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8]。观鸟融入动物行为生态学的教学活动中,明显提升了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证明了观鸟在动物学和生态学教学活动中的潜在价值[9]。本文论述观鸟如何促进高校动物学的教学实践,旨在唤起高校生物老师对观鸟等自然观察活动的重视,调动本科生对动物学的兴趣,补充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一、什么是觀鸟观鸟(Birdwatching)指利用肉眼或者望远镜观察、识别野生鸟类的活动,包括通过形态、鸣叫等特征识别鸟类,欣赏鸟类的觅食、繁殖与迁徙,调查区域内鸟类的组成,了解鸟类与环境的关系等,是一项内涵丰富、兼具趣味性和科学性的户外活动[10-11]。观鸟起源于欧洲[12],20世纪 90 年代后期在中国大陆生根发芽,并在大学生中率先推广[13]。目前,观鸟已经在国内中小学教育[14-15]和鸟类讨论[16-17]与保护领域引起关注,但是在高校动物学教学实践中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二、为什么观鸟能促进动物学教学实践(一)观鸟是容易入门的一项兴趣爱好(二)观鸟可以作为教学实践的组成和补充鸟类是高度适应空中飞行的动物,为动物学的重点章节之一。鸟类观察与识别也是部分高校生物类专业野外实习的一项常规内容。因此,观鸟是动物学教学实践的理想组成部分。目前动物学的教学与实验中,形态结构为主导内容,分类生态涉及较少。相对而言,动物形态结构复杂而枯燥,学生的兴趣往往不高。野外实习本可以弥补动物分类生态的内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