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普通话的标准怎么定每年这个时候,都是艺考进行时,对那些希望站在镜头前的同学来说,普通话是最根本的“入门”考试。我们的祖国地广人多,而各地的口音也更不相同,甚至有些地方的方言听起来也是让人一头雾水,于是普通话的出现就让天南海北的中国人在沟通时变得容易起来。其实,我们现在的官方语言普通话,在很久以前,也仅仅只是方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历代官方语言也有很多种不同的称呼,如雅言、正音、官话、国语等不同称呼。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话有一定继承性,同时因政权变迁、定都不同、人口迁移等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是华夏先民的主要地带。从夏至清朝中后期,洛阳读书音一直为标准音。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在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东晋、南北朝以来,汉人回迁,中原洛阳又称为通用官方语言。隋朝以金陵雅音和洛阳读书音为根底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朝以洛阳雅音为标准音。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仍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元代法定蒙古语为国语〔主要为蒙古族使用〕,后以元大都〔北平〕汉语语音——北平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粹,官话遂以南京官话为根底,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1909 年清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此即清末的国语。考试结束之后,对于很多人来说,等待出分的时候比较忐忑,但偏偏有一种人淡定得不得了,因为成绩对他们来说无非就是个数字——没错,他们就是学霸!早在中国古代就不乏学霸的存在,他们可是有着别人不能享用的特别待遇——古代“学霸”在家门口前立石头桅杆。封建时期,巴中的家族中倘假设有人考取进士,除在祠堂大门或厅堂上高悬“进士及第”的匾额外,还要在祠堂或周围屋门前竖立石桅杆,以示荣耀并鼓舞后人读书进仕成才立业。石桅杆是用花岗岩石条凿成方形、圆状石柱,柱上雕刻各种图案,分假设干层竖起,貌似船上的桅樯,故名石桅杆,又因像一支笔亦称石笔,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巴中境内完整保存下来的石桅杆十分少见,姜家桅杆是其中的代表。巴中有崇文重教传统。封建时期,巴中的家族中倘假设有人考取进士,除在祠堂大门或厅堂上高悬“进士及第”的匾额外,还要在祠堂或周围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