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鼓的发声原理是什么鼓的发声原理鼓的发音原理是击打张紧的皮膜使之发生逐渐衰减的震动。其震动频率和皮膜的张紧度有关,和皮膜面积有关。频率特性在 40 赫兹到 300 赫兹之间。物体的振动(也叫机械振动)可以在空气(也叫介质)中传播,振动在空气传播就是声音(也叫声波),当声音传入我们的耳内引起鼓膜振动,我们就听到声音。振动的强烈程度决定声音的强弱,振动传到某一物体并引起该物发生振动时,又恰好物体的固有频率与传来的振动频率接近或相同时就会发生共振,共振时物体振动的强烈程度会大大加强。打鼓时鼓面振动引起鼓面下的空气也振动,由于鼓的设计使鼓固有频率与鼓面振动频率相近,引起共振(空气共振又叫共鸣),因此声音强度大大增强。鼓的这种结构叫共鸣腔。很多乐器都需要共鸣腔才能增强声音。人的口腔也是天然的共鸣腔。单独一张纸没有鼓敲出来的效果因为它没有共鸣腔。鼓的简介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上古时代的战鼓,皆由鳄鱼皮制成,而鼓皮选用鳄鱼皮,是取鳄鱼的凶狠习性以壮鼓声。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鼓,如祭祀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音)鼓,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晋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开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