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不惧日月长“用交响乐来表达鲁迅,是我多年来的夙愿。”作为“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艺术委员会主任,著名作曲家叶小纲第五交响乐《鲁迅》近日在浙江、深圳、上海等地公演,引起了观众的注意。这部交响乐由《社戏》、《闰土》、《阿 Q》、《祥林嫂》、《野草》、《铸剑》、《朝花夕拾》、《两地书》、《魂》九个章节构成,以鲁迅的爱情、散文以及小说中最著名的人物为素材,力求从不同视角、以最精准的音樂语言刻画鲁迅。今日,我们就走进鲁迅的《朝花夕拾》,透过他自己的回忆,了解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 7 岁开始读书,12 岁师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11 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味道,“看见世人的真面目”。1898 年离开故土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 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 年 8 月回国。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 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 1926 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 年 3 月“左联”成立时,被推举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辩证的精神。1936 年 10 月 19 日病逝于上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鲁迅的一生,是以笔为武器,战斗的一生。毛泽东曾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 Q 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1926 年初,全国处于大革命高潮的前夜。《朝花夕拾》的前两篇写于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