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朋辈心理咨询讨论综述【摘要】国内的高校朋辈心理咨询讨论分为比较讨论教育讨论、制度建设、应用性讨论等三类讨论,文章从这三个方面综述了相关的讨论成果,并就讨论内容和讨论方法进行了评价和展望。【关键词】朋辈心理咨询;心理委员;质化讨论一、比较教育讨论主要阐述了英美发达国家的朋辈心理咨询情况,从中探究对我国朋辈心理咨询的启示。1.朋辈心理咨员的培训。20 世纪 90 年代,英国首先在牛津大学开始推行朋辈支持计划,学生宿舍的每个单元都设有一名朋辈辅导员,各个学院都有朋辈辅导员队伍。2024 年,英国里丁大学增设朋辈辅导培训师,负责指导朋辈心理咨询工作。朋辈辅导员经过严格选拔和和系统培训才能上岗。朋辈辅导员的培训时间为 10 周,培训内容为学会倾听、沟通技巧、识别危机、提高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有数个朋辈心理咨询组织,如“回响热线”、“13 号室”、“反应”等。朱继光认为朋辈辅导员的素养是影响朋辈辅导效果的关键因素,他建议加强对朋辈辅导员的系统和持续的培训,并为朋辈辅导员提供不间断的指导。二、朋辈辅导制度建设主要探讨高校朋辈心理咨询选拔、培训、督导管理制度,学者们对比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讨论。1.体系构建。高校应设立“专业心理健康咨询师—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班级朋辈心理辅导”这一“金字塔”型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可提高班级凝聚力,弥补校园心理辅导工作的不足,充分利用朋辈资源。2.对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心理委员是是朋辈心理咨询体系的关键节点,是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心理委员制度是朋辈心理咨询的本土化形式。心理委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络员和朋辈辅导员,承担着志愿者、同行者、学习者、示范者和宣传者 5 个角色,工作职责界定为“关注、倾听、宣传、报告”四个层面,相对淡化其心理咨询功能,突出针对群体的心理知识宣讲和普及、氛围营造、信息猎取等功能,工作重点在于推动班级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朋辈辅导员必需具备的人格特征。奎亚波的讨论表明,优秀的朋辈辅导员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敏感性分值较高,而世故性较低。4.朋辈辅导员的培训。调查讨论表明,多数学生同意参加学校开设的朋辈心理辅导相关课程,大学生对朋辈课程内容的需求依次为:首先是了解自我及自我提升,其次是沟通能力和基本的心理辅导理论和技巧,再次是心理卫生知识、识别及处理危机。体验式为主,案例式、讲授式结合的培训方式比较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