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八个问题:第一是职称评审何去何从,职称评审走到今日,下一步该怎么评。统一的职称评审和高等教育的进展趋势不相吻合,高等教育是多元化趋势。过去高等教育是一元化模式:一种培育模式,一种学校类型,一样的学科结构,无论是本科学校、专科学校,甚至包括中专学校,都是一个模式。现在高等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多元化,再用过去的模式全省统一评定职称,很难保证评审的质量,评审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和高等教育进展不和谐的现象。职称评审的最终趋势应该是多元化,评审可能还是存在,但更多的是以学校为单位,对自己校内的老师进行评定。不同学校的教授,实际学术水平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在评审、待遇等各个方面有所体现。前段时间我们正在推行的学校自主聘任,应当是职称评审的一个趋势。顺应多元化潮流,实现校自聘任,很多评审中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第二个问题是学术评价的非学术化倾向。学术评价的非学术化,有三个表现:第一个表现是新一轮的量化。上一世纪八十年代的量化表现形式是不看内容,只要有铅字就是成果。现在新一轮的量化和过去相比,只是形式的不同,理工科以是否是 SCI 或 EI、文科以是否是核心期刊为衡量标准,以获奖、项目的数量为衡量标准。新的量化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政策导向的问题。第二个表现是学术评价行政化。现在社会上似乎认为,学术职务、行政职务高就等同于学术水平高,这有情可原,但在大学中却不应当有此认识,有的大学规定评定二级岗须是全国性学术团体的负责人,这就实在太不应该了。第三个表现“”“”是 一刀切 。一是评价标准 一刀切 ,特点不同的学科使用相同的衡量标准。解决这个问题不如尊重学科的特点,实行分类评价,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各学科的进展。二是学术论“”文概念界定 一刀切 ,学术和文化不分,只要是文章、只要是学术期刊发表的就划归学术论文,学术文章、理论文章、文化文章、普及文章分类不清楚,都属于学术论文。三是身“”“”“”份要求 一刀切 , 唯学历 、 唯身份 ,所有的高校都在引进博士,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追求老师中博士的比例、某某称号老师的数量,一方面导致了人才引进和老师队伍建设不以自身客观条件和办学定位为前提,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具备学术潜质或自学成才的不具备那些条件的人才被完全堵在了门外,华罗庚的故事几成绝响。第三个问题是学术底线在一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