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星辉璀璨,高山仰止。在**“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 **”这个名字绝对当得起这 8 个字。60 多年来,从青丝到皓首,他不辍躬劳于**这片塞外热土。连绵青山之间,付完韶华付余热,他为地质事业奉献了全部的汗水与智慧,浇灌出累累繁花硕果。**省地矿局局长特别奖、**省地矿局找矿突破奖、**省最美地质队员、地质找矿突出贡献专家、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一项项荣誉背后,是他 60 多年来孜孜不倦的跬步叠积。辞别城市入山林为报祖国燃青春时至今日,**还常常想起 19 岁的那一天。那是 1958 年,他刚从长春地质学校毕业不久。那天,他背着行囊,只身踏上南下的列车。回头,笑着挥手,作别父母、作别家乡,随着铁轨一路奔向**、奔向梦想、奔向深隐于青山下的丰富宝藏。**的父母是搞个体经营的,亲戚多在学校任教,家庭整体条件不错。相较于背井离乡到一个陌生地方艰苦创业,他本可以选择留在长春找份安逸的工作,开始一生宁静富足的锦瑟年华,之所以自讨苦吃奔赴远方,一半源于心中的地质梦想,另一半则是为了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为国家寻找急需的矿产资源。“”当年的地质队是名副其实的 寒门 ,技术落后、设备低端、物资匮乏。青春的岁月,整日远离尘嚣与冰冷的石头打交道,对于一般年轻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然而,**却总能在不断的探究讨论中找到乐趣,将枯燥乏味的探矿生活过得有声有色。他积极乐观,专拣苦差——事做远离市区常年在外的项目他同意去,枯燥乏味、劳腿压肩的活儿他抢着干,一边干一边琢磨,不厌其烦地向带队师傅问长问短,丰富知识成了他生活中最美的味道。1979 年,**40 岁,已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儿蜕变成稳重的中年人,也早已从当年的新手成“长为业务骨干。同年,由他主持的 黑山 72-73”号铁磷矿勘探 获得了地矿部找矿四等奖。“你付出了人生中最宝贵的 20”年换来这个四等奖,代价有点儿大啊! 有人这么跟他说。“”他笑着回道: 我已经很幸运啦,还有更多的人在地矿业默默奉献一生都没得过奖呢!苍龙日暮还行雨老将高奏凯旋曲叮叮当当、敲敲打打,不是锅碗瓢盆协奏曲,而是**与**“”黑山区域的矿石在 唠家常 。年华如水,抟沙转烛间,又 20 年过去了,他到了退休的年龄。为地矿业奉献了 40 年,专业成绩难以计数,自己也已经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按理说,**可以功成身退了。但深沉挚爱总是难以割舍的,在后辈同仁的挽留下,他推辞掉雪片般飞来的顾问邀请函,选择继续留在地质四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