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教育融合城市规划在城市进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通过资源要素的调配和空间布局的安排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进展,服务于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城市与教育的融合一直存在,且不断进展提升。其 1.0 版本是空间的规划——通过教育标准制定和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满足学校用地空间需求。2024 年 9 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24 年-2035 年)》(下称“新总规”),提出了北京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各项要求,其中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基础教育设施千人用地面积等指标,以更高的标准延续和深化这种融合。城市与教育融合的 2.0 版本是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共同参加的版本。“新总规”公示期间,很多学校组织了特色课程和活动,参加首都的城乡规划,一共有 2.8 万人参观,提出了 1.1 万多条意见。这些参观者和留言者中,不乏学校师生的真诚建议。随着“新总规”的实施和城市治理方式的转型,城市与教育的融合将迈入 3.0 的新形态。“新总规”提出“提高城市多元共治水平,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管,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参加城市治理,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新型城市治理的格局,让市民之手、市场之手、政府之手同向发力。目前的问题是“市民之手”是否准备好了。几年前,规划部门对信访部门进行了一次访谈,发现在这方面有很多问题。比如,群众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关怀主要是和自己利益相关的,如居住条件、出行条件等,来信访的群众对规划的知识了解不多,容积率、建筑密度等专业技术语言群众难以理解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教育——开展城市规划科普教育,培育有能力、有意愿参加城市治理的新市民。只有让公众具有城市规划的参加能力,并建设通畅的参加渠道和多样化的参加方式,才能够真正发挥市民之手的作用。要真正发挥市民之手的作用,还需要公共参加渠道的畅通和多样化,更需要提升全社会参加城市治理的能力。这需要城市规划与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从青少年入手,建立城市规划科普教育体系,提升社会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认识能力、价值推断和家园责任感。这是北京市总体规划对于教育的新期待。探究城市规划与教育的融合长期从事首都规划和讨论的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讨论院从 2024 年开始开展了“规划进校园”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迄今为止,已经完成授课 40 次。授课的对象有参加北京大学博雅的高中生、北京四中国际部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