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层面的中国大学校训的类型分析关键词:大学校训传统文化德育《辞海》中将校训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这里有仅仅把校训作为德育的一种手段之嫌。通常大家认为概括全面的校训概念是:校训是一所学校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反思和认同,是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历史会给人们以公正的对待。当人们对朱晦翁理学“灭人欲”的教条进行批判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忘记朱先生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的首开院训之先河,更有南宋岳麓书院的院训“忠义廉节”,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怀”的院训,这些浓缩了大师们思想和治学态度的短小文字为我国大学校训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和范式。近代以来,“校训”二字由日本传至我国,欣然为我国学者所接受。从此,中国大学必有校训。偶然浏览之余,遂想把重点高校校训加以分类,给自己提供研读高校文化和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视角。一、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层面分类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校训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不可推卸的承担着传承文化的责任。中华文明之长河浩浩荡荡,在历史的选择下,中华文化的精华依旧闪耀熠熠光彩。中国近现代的大学在传承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大学校训也鲜亮的体现了这一特点。就传承文化的功能而言,大学校训又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1.对儒家、道家经典典籍的吸收传播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儒家对中国大学人文思想的影响是深刻的。很多近代兴办的大学不约而同地选用了儒家传统经典著作和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格言。如《论语》、《周易》、《孟子》、《礼记》。1.1 语出《大学》《大学》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首先是要“明明德”,然后推己及人“亲民”,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作为校训;东南大学历经百年办学与校训变迁,于 2024 年确定“止于至善”;河南大学正中上书“止于至善”,左为“明德”,右为“新民”。它不仅体现了圣人先哲对“修己”的大学之道的深刻认识,也时时发挥着文化传承的奇特功能。1.2 语出《论语》复旦大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