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动实践的学科课程融合关键词:劳动实践 学科课程 融合 全人教育一、讨论背景我校是 2024 年始建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的明德项目校。该项目除了建筑风格统一外,还引进了全人教育理念。全人教育强调“勤劳朴实”。因为凡事唯有勤劳以赴才能求得良好成就。在勤劳的服务精神下,才能体会朴素的重要性,养成亲切、踏实与服务人群的态度。希望每一个孩童在踏入社会以前,都能了解这个道理,因此,明德小学特别强调“勤劳”,并透过各式各样的活动落实这个理念[1]。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劳动实践活动是我校育人途径之一。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基地的教育功能渐重,有更多的课程可以在田地里进行,有更多的老师参加这一课程的开发。劳动基地每年的种植主动适应教学需求,劳动基地逐渐成为其他包括城市学校任何地方无可媲美的独特优势[2]。校内方便的劳动实践基地为开展基于劳动实践的学科课程融合讨论提供了平台。二、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究我校充分利用校内的劳动实践基地,让劳动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融合,借助实践活动让学科课程之间实现融合,使学生文化基础的形成与创新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一)建设基地,搭建平台。(二)走进基地,劳动实践。首先根据学生特点确定劳动实践课程内容。在实践课中,每个年级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课程内容。针对一到三年级的学生,以认识和理解为主,带领学生参观劳动基地,认识各种植物,记录植物的生长期及特点,使学生对劳动基地和植物生长有初步的认识。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劳动,在劳动参加中进行的再运用和再实践,经过科学种植,由粗浅的认识上升到深化的理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指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达到实践课的目的[3]。(三)深度挖掘,开发课程。利用劳动实践基地资源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教学,推动学科活动课程的开发。首先将实践内容向学科延伸,从中挖掘劳动实践、观察体验与学科课程的切入点。把各个年级的语文实践活动和数学问题解决融入劳动实践活动中。例如,五年级上册课文《落花生》一课,文中讲到“我们家的后院有半亩空地,开辟出来种花生吧”。因为当地并不种植花生,师生都缺乏对花生的感性认识,对于花生的果实、根茎叶根本没有印象,理解花生的特点只能望文生义。师生对花生这一植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在基地拿出一畦地专门种植花生。后勤老师从市场里买来花生,初夏孩子们种下花生,不多时花生苗就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