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间断均衡理论视角的中国竞争政策变迁讨论摘要:[目的/意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竞争政策是市场公平竞争的法治保障。中国政府不断强调要把竞争政策作为我国的基础经济政策,推动产业政策的竞争化进展,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随着机构整合后的统一执法,中国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将进一步强化。而我国竞争政策正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进展等带来的考验,需要持續完善。因此,很有必要对中国竞争政策变迁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以便进一步探究智库理论与实践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工具。[方法/过程]本文以 1980 至 2024 年中国竞争政策文本为讨论对象,运用文本挖掘的方法,对我国竞争政策的进展脉络与阶段性特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读。并基于竞争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结果,运用间断均衡理论对中国竞争政策的变迁进行解释。[结果/结论]讨论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争政策呈现出由均衡到间断再到均衡的进展脉络,是新型智库建设的创新点。关键词:竞争政策间断均衡文本挖掘共词分析智库讨论分类号:D922.29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需要确立规则对其进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竞争政策泛指一切能够促进市场开放和竞争的政策,包括反垄断、放松市场准入、减少政府补贴等。国家通过大力实施竞争政策,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1]。随着机构整合后的统一执法,我国竞争政策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强化。考虑到国内市场正面临着来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进展的考验,以及世界经济共同面临着逆全球化浪潮及数字经济等带来的挑战,我国经济机制的继续完善需要竞争政策来充当法律保障。因此,本文对我国竞争政策变迁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以便进一步探究竞争政策领域智库理论与实践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工具。在政策讨论领域的众多理论中,间断均衡理论(PunctuatedEquilibriumTheory,PET)结合了渐进式均衡与短期重大间断,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已成为政策变迁的主要理论之一。间断均衡理论起源于古生物学,最初用于解释古生物的灭绝和替代过程,随后被用于政策分析中,在解读环境政策变迁、民用核能政策演变等问题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间断均衡理论认为政策包括长期稳定和渐进变化两种状态,其中变化发生在政策活动和触发事件的爆发下。本文将基于间断均衡理论,对竞争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对我国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