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八庙古建筑中的龙文化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腾飞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八庙琉璃牌坊的建筑形式为乾隆时期盛行的“三间四柱七楼”式样,上有云龙匾,两端次楼匾上是两条巨龙左右对称,追啄着一颗滚动闪光的宝珠之“二龙戏珠”图案,寓意吉祥,雕塑技术精湛,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在琉璃牌坊的楼脊上,两只吻兽昂首屹立于正脊之上。四角仙人走兽威风凛凛地翘首顶端,四只垂兽昂首挺胸立于垂脊之上。建筑的华丽,即彰显了皇家建筑的威严,又有消灾免祸、逢凶化吉之意。外八庙屋脊建筑中,正脊中设黄琉璃喇嘛塔一座,两端为二吻兽吞脊状,两头安放面朝里的龙首形瓦件称“正吻”、“螭吻”,它形似鱼尾,张牙舞爪,似乎要吞下整个屋脊,传说此兽好吞,故在正脊两端作张嘴吞脊状,又称“吞脊兽”。正吻由吞着正脊的龙口,吻头后部的背兽、向上卷的尾和背上插着的宝剑等几个部分组成。其造型中包括了龙身体的所有部分,雕刻比较细腻,形象非常逼真。龙眼巨大,双眼怒目,能洞察一切。龙鼻高翘,表示了龙的嗅觉敏锐。龙嘴张大露出较长的舌头和锐利的龙牙,龙牙在民间有辟邪的说法。龙耳是顺风耳,向头后方向飘去。龙耳两侧有鬃卷,雕刻成卷草纹样。龙须雕刻清楚可见,代表龙神圣的尊严。巨大的龙爪,显示出其力大无比。龙尾向上翘起后又向内侧卷曲,如一朵盘花形象。传说这种正吻是海龙王的九子之一,它属水,喜登高眺望,喷水如雨不怕火,于是将之装饰于此,取喷水镇火保平安意。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当作灭火消灾的“镇物”;但又怕它吞下整条屋脊,故用宝剑将它牢牢扎住。相传,这把宝剑是许逊曾用的剑。正吻背上插许逊的剑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防正吻逃跑,取其永远喷水镇火的意思;另一传说是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这里取避邪的用意。实际上正吻是由好几块构件拼在一起构成的,剑把在正吻结构上起到串联构件的作用。具有建筑文化意义和实际功能的双重作用。而在在殿顶翘起的戗脊上安放着仙人和各种小兽,称“戗兽”,其数目与种类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小兽越多,建筑级别越高,常见为3、5、7、9 不等,均为奇数。据《大清会典》记载,顶端最前面的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鸱吻(龙的九子之一)、凤、狮子、天马、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