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核电基地动植物物种超过 200 种“大亚湾核电基地动植物物种超过 200 余种,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其中陆地上发现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 8 种,包括变色树蜥、白鹭、牛背鹭、凤头鹰、普通鵟、领角鸮、蟒蛇、禾雀花等,周边海域发现国家二级保护的石珊瑚种类 7 种。”2024 年 6 月 1 日,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及深圳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潜爱大鹏”在大亚湾核电基地联合宣布了以上结论。5 月 31 日至 6 月 1 日,由微博大 V、知名科幻作家、环保组织“潜爱大鹏”、公众代表等组成的20 人探访团,围绕生物多样性对大亚湾核电基地及周边海域开展了全方位深化体验和调研。参加活动的各方对大亚湾核电基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如此之好表示惊叹,对生态核电的理念更加认同。在大亚湾核电基地 10 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上,生长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11 公里曲折的海岸线为宝贵的珊瑚提供了安居的港湾。据悉,通过志愿者长达 15 年在基地内跟踪观察,结合此次探访调查发现,基地陆地和周边海域的动植物物种超过了 200 种,其中陆地上发现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 8 种。探访活动中,深圳海洋公益组织——“潜爱大鹏”组织潜水员勘测核电站周边海底世界的珊瑚礁种类,目前已发现国家二级保护的石珊瑚种类 7 种。“潜爱大鹏”理事、深圳海洋图书馆馆长白小刺表示,上世纪 80 年代深圳对大鹏半岛的珊瑚调查显示,当时的珊瑚覆盖率超过了 70%,而随着城市的快速进展,近年来珊瑚覆盖率已经降到了 30%多,而在此次潜水活动中发现,大亚湾核电基地海域的珊瑚生存状况非常良好。大亚湾环保效益相当于种植 8 个深圳大小的森林核电是一种“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在电力生产过程中不会排放二氧化碳,也不会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因此周边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大亚湾核电基地商运以来累计上网电量达 7098.48 亿度,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相比,累计少消耗标煤约2.19 亿吨,减少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约 5.74 亿吨,相当于种植了约 160 万公顷森林,约等于 8 个深圳市的面积。“六·一儿童节”大亚湾核电基地面对深圳比亚迪学校及媒体人发布生物多样性调研成果,资深环球旅行家、知名旅游博主“菜尾蝗”颇为感慨地说,“居然在夜里看到了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在这里仿佛回到了 20 多年前童年的夜晚”。游历过国内 300 多座城市和 40 多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