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专业实践的高校合作模式探究摘要:高校合作模式是大学生暑期专业实践教学应对新时期和新形势下教学改革与进展的重要思路。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临安暑期实践为例,探究了以具备执行力的组织机构、效益最大化的方案设计和资源互补的方案实施为主要内容的本科生专业实践高校合作模式,根据实践结果分析了该模式的成效,为推动专业实践教学向广度和深度进展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关键词:环境科学专业实践高校合作大学生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趋严重,环境科学专业逐渐进展并日益引起关注,并承担起环境问题的发现、起因和进展趋势的讨论,为环境工程实践寻求环境问题解决的科技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1]。由于我国环境科学进展历史不长和科学性强等特点,目前多数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专业实践不足或专业实践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以单向灌输为主的被动学习方法和复杂的环境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面临较大的困扰,导致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发挥[2]。为此,国内许多高校开始逐步探究和构建适合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和模式[3~5],然而,实习时间、实习成本以及实习地理位置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实习工作的深化开展。如何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并积极推动专业实践的进展成为环境科学专业进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自 2001 年开始招生以来,逐步形成了通过教授领衔的“认知实践→专业实践→讨论实践”三大模块逐级递进的实践教学。通过进行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利用科研资源建立认识实习基地、利用科技优势建立仿真模型辅助认识实习基地等模式,建立起理工融合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2];并逐步开始了与地方高校合作的专业实践模式的探究,如 2024 年与宜宾学院、2024 年与安徽大学等的联合暑期实践活动等。在 2024 年开始环境科学专业复合型创新性拔尖人才培育模式创新实验区开始招生以后,专业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合作教学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纳的一种新兴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6]。2024 年暑期,第一届创新实验区本科生与浙江农林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开展的暑期实践形成了特色鲜亮的高校合作模式,积极推动了专业实践的进展。本文以这次专业实践为例,探究了符合环境科学专业特点的本科生暑期实践高校合作模式,可为环境科学专业实践向深度和广度进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1 暑期专业实践高校合作模式的形成在将近 10 年环境科学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逐渐认识到与地方高校联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