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小刘是位优秀的大学体育老师。她有一句口头禅是 应该 :我的学生在这次竞赛里本应该破上届纪录的(其实已经得了团体冠军);系里没有体操老师,应该安排我啊,我……考过证的在同事眼里,小刘是个仔细、有原则、公正的人,但就因为她总是有太多的规矩,让周围人感到压力,逐渐疏远了她。小刘性格非常开朗,落落大方,总能轻易交到许多朋友,但接触时间一长,大家就不同意跟她深化交往了,这令小刘非常有挫折感,也影响了她交友的信心。有时她想,自己是不是太苛刻了?可是事情原来就该这样嘛!分析:小刘的认知体系中存在典型的不合理信念。她总是以自己的意愿出发,坚定地认为事情必定会发生,或以其认定的方式发生。这样的不合理信念让小刘极容易陷入情绪困扰,体验不到愉悦、兴奋感。这种信念的形成主要是受后天生活教育环境的影响。据了解,小刘的母亲是个事事要求完美的人,从小到大,小刘对母亲言听计从:考试要得第一、一定要考讨论生、女孩子应该有份稳定的、受人尊敬的工作。母亲在生活上有洁癖,看不惯家里有一点杂乱,不容许地上有些许污渍。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刘,很努力、很仔细,也养成了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诸事皆要求完美、高标准,进而形成了上述的不合理信念。但世事不可能皆如人意,所以小刘常常失望、难以接受和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建议:详细列举出不合理信念的清单,但凡涉及到绝对化、必定化、以自我意愿为出发点、要求必定结果的想法,都要列举出来;逐条辩论,自己寻找证据,证明这个信念的正误;问问自己,假如没能做到自认为必须做到的事情,可能产生的最坏和最好结果是什“”“”“……么;从生活的点滴间调整思考方式,减少 应该 、 必须 这类字眼,改用 假如可能会”“”“更好 、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爱我,就像我并不会喜爱所有人一样 、 完美当然吸引人,”但尽力达到要求就可以了 等等。久而久之,就会发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乐趣,而曾经远离自己的朋友们又回来了。..<> 太苛刻难有知心朋友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