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 【标题】 试论孟子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 熊钧儒 【关键词】 仁政思想德治孟子 【指导老师】 周全胜 【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孟子“仁政” 思想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其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并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生活。 孟子的“仁政” 思想, 无论在儒家政治思想进展史上, 还是在中国政治思想进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对后世的政治理论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 孟子的“仁政” 思想 (一) 孟子“仁政” 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 及“仁” 思想的继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在继承和进展孔子“仁” 学思想及“德政” 思想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孟子将孔子所提倡的仁之爱亲、 爱人原则及自己主张的“人性善” 理论用之于现实政治领域, 把根置于血缘亲属关系中的“仁爱”原则推之于整个社会, 即“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 即 “为政以德” 。 孟子对仁道原则的注重, 同时意味着确认人的力量: 当他强调天下兴废系于仁人时, 实质上即从一个侧面突出了主体的历史作用。 与孔子一样, 孟子一开始便怀有十分强烈的使命意识。 他曾游说奔走于诸侯之间, 为实现“仁政” 不遗余力, 而这种社会责任感, 便基于其“舍我其谁” 的自信。 假如说孔子的“仁学” 思想及“德政” 思想还只是一些语录式治国原则的话, 那么,孟子的“仁政” 理论则具有了相当系统完整的内容表述。 孔子虽然从各方面对“仁”加以阐释和规定, 但更多是局限于道德伦理、 人生哲学领域; 由于孔子很少谈论“性与天道” , 使其“仁” 的论说缺乏充分的价值依据。 为了使孔子之“仁” 具有理论依据, 孟子着重进展了孔子关于“仁” 的思想, 从内在性与外在性两个层面为“仁”寻找价值依据, 在其“仁政” 学说与“人性善” 理论之间建构起了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联系, 为其“仁政” 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人性论基础。 (二) “性善论” 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石孔子说: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 其基本含义有两层, 一是人性有共性、 一般性,“性相近” ; 二是人性在后天受外力影响和改造可以向不同方向进展, “习相远” 。孔子似乎承认人性愿初形态的的同一性, 但没有明确论述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孔子之后, 孟子侧重于阐释“性相近” , 系统提出了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