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与检测(二十二)文化与社会 一、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空格内。每小题 2 分.共计 24 分. 1.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各种文化活动目不暇接,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文化是指 A.思想、理论、信仰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精神产品 B.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 D.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2006 年 4 月 28 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建立法制学习园地,开展经常性法制教育;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社会性公益法制宣传,尤其是公园、车站、机场、港口等公共活动场所管理单位要在所辖范围内开展法制宣传;有条件的单位要向公众开放宣传教育场地、设施,开展法律咨询和服务。上述要求的依据是 A.文化总是促进着社会的发展 B.人们从现实生活中感悟文化 C.一切事物都体现着文化 D.文化是经济的基础 3.2006 年 4 月 18 日,共青团中央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作出部署。上述做法符合下列道理 A.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B.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C.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D.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文化活动、文化教育逐步培养的 4.2006 年 4 月 3 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一个国家的真正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昌明。汉唐所以成为公认的盛世,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拥有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文化和高昂的民族精神。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A.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C.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体现 D.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5.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务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减少。可见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C.经济发展对人的文化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6.2006 年 4 月 28 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像南京那样清晰地展现中国历史的轮廓和框架。南京是一本最好的历史教科书,阅读这个城市,就是在回忆中国的历史。南京的每一处古迹,均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这说明 A.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脑 B.人们的精神产品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体现 C.一切物质现象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