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密码养生的自由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文/鲁湾中国传统养生和中医都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根底上的,因此,不懂中国哲学就不能揭示中国传统养生的精髓和神秘。“守中”既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认知,也是中国养生学的最高概括。宋代养生家周守中说:摄养之道,莫假设守中。元代养生家邹铉在《寿亲养老新书》中也提出“摄养之道,莫假设守中”。“守中”被历代养生家推崇备至,认为这是中国养生文化的精髓。因此,要弄懂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核心必须弄懂什么是“守中”。“守中”一词最早出现在古籍《老子》中。《老子》在谈到“守中”时是这样说的:“天地之间,其犹橐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闻〕数穷,不如〔假设〕守中。”两千多年来文人墨客多有不同的解读,大多数解读使人越看越糊涂。其中主要是对“中”的解释不同。如王纯甫注释“中”:“虚也,无也,不可言且名者也。”《性命圭旨》认为:“何谓守中?曰勤守中,莫放逸,外不入,内不出,还根源,万事毕。”东汉高诱在《战国策注》里认为“中,心也”。《中庸》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看似南辕北辙的解读,实质上是对一个事物的从不同角度的诠释,如同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中”是事物的一种最正确形态,也是本质形态或称为自然形态。这种形态也被道家称为“虚静”。至于“中,心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等,只是一种引申。有的道家认为“中”是指“人中”或“丹田”等,只是把哲学的概念等同于“内丹学”里的“小概念”而已。明白了“中”的意思,再回过头来说养生学的“守中”。“守”就是保守、维持。“守中”就是维持“中”的状态。所以“守中”表达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人的身体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到现在这个样子是一种自然的客观的状态,形成自己的生命运行规律。任何主观的养生方法都不能干扰这个自然的状态,不能违反生命运行的规律。这就是“守中”,也是老子说的“无为”。“守中”的思想统摄指导一切养生理论和方法。不懂得“守中”,就不懂得中国的养生文化。文/鲁湾《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讲的是学习,其实学习养生也是如此。养生养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说明养生已经进入一种自由境界。养生者中有一种人认为养生就是“从心所欲”,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莫为自己圈定“雷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