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威廉·德·库宁患老年痴呆症之后仍坚持作画,一些艺术评论者认为,他这个时期的作品更抽象、风格更鲜亮。一些神经学家认为,他的这种变化,正好证明了艺术是通向人类大脑的一个窗口,假如大脑发生变化,艺术表现和感知也随之发生变化。是什么引发了大脑的审美体验?大脑的基本机制是如何让我们理解这些体验的?这类问题——正是新兴学科神经美学的核心。该学科于 20 世纪 90 年代由伦敦大学学院视神经科学家塞米尔·泽基提出,主要探究我们创作美和欣赏美的神经过程。人们通常把德·库宁 1970 年后的作品划分为其晚期风格作品,事实上,这一风格在 1983年时才开始成型,画面变成了白色背景上的带状基本色的表现,移动的线条和动态的色彩把画面塑造成以个难以捉摸的空间。艺术与大脑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伦敦大学学院的泽基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神经学家维莱亚努尔·拉马钱德兰指出,艺术家对视觉世界的认识与其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处理有关系。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之后,被分解为几个基本的特性,如亮度、颜色和动态,这些特性分别由 大脑的不同中心进行处理。 20 世纪的许多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玩起了这些要素,例如法国画家亨利·马蒂斯和安德烈·德兰通过增强颜色的亮度来表现感情,美国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的动态雕塑(指可以动的雕塑,传统的雕塑作品都是静态的)对作品部件的悬挂位置进行巧妙的设计,使其可以随着空气流动而摆动。德·库宁于 1945 年创作的《粉红色天使》使他名声鹊起,他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心理动力学绘画:画家通过手的动作将强弱不同的力度传送到画布上,组合出作品的整体性。艺术家的作品是其表现的事物在自己内心中的样子,而非事物真实的样子。他们的作品并不严谨地反映物理世界物体的光、影和色等特性,但是我们对这些作品的喜爱并未因此而打折。影子的轮廓转瞬即逝,变化无常,无法根据它得到真实世界物体的可靠信息,所以我们的大脑对影子的形状从来都不敏感,因此艺术作品中不精确的阴影从来没有在视觉上给我们带来不美的感觉。相比之下,艺术家特别谨慎地描绘出影子的亮度低于投射阴影的物体,因为人们通常对物体相对明亮于其影子非常敏感。“人类的视觉系统是在两个相互影响的神经系统中加工信息。这两个系统一个被称为 物” “”“” 流 , 另一个被称为 源流 。 物流 处理形式和颜色,感知物的特性;“”源流 处理亮度和动态,感知物的位置。印象派画家克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