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我国外国文学讨论的突破点收到田全金发来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讨论》一书的电子版其实已经有些时日了,后来又收到了该书责编庄彩云专程送来的小样稿。但一方面是恰逢年终岁末,自己不得不参加的会议和需要处理的杂事特别多,分身乏术,无暇静下心来认真阅读该书的内容;另一方面则是近几年来我比较多思考的是与翻译学的学科理论和学科建设有关的问题,对比较文学,遑论对俄苏文学,相对思考得少了,一时竟不知从何处下笔写这篇序言,尽管说起来我本人还是讨论俄苏文学出身的,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大多数时间也一直是在从事比较文学讨论。诚如田全金自己所言,本书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田全金是我在复旦大学招收的第一批两个比较文学博士生中的一个,所以作为他的导师,我清楚地记得当初他写作这篇博士论文的全过程:从最初的确定讨论对象、挖掘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直到整篇论文的结构,等等。记得当初全金告诉我他准备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他的博士论文的讨论对象时,我首先是表示支持,这是因为我知道他对俄罗斯文学包括苏联文学,在华东师大求学期间,已经有较深厚的积累。但与此同时,我也表示了些许担忧,因为陀氏其人其创作的讨论在俄苏经典作家中不说是最难的,至少也是讨论难度最大的作家之一,更何况新时期以来,国内俄苏文学界已经推出了多部引入注目的陀氏创作讨论专著,后继者该如何才能在陀氏创作讨论中找到一个新的切人点并写出新意,这对全金的博士论文写作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过后来的写作进程和结果表明,全金完全有能力应对这个挑战。不仅如此,他还出色地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的挑战,首先,他在全面梳理和审视了国内外(主要是俄苏)此前的陀氏讨论成果之后,决定借助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主题学和比较诗学相关理论作为自己的讨论切人点,并由此展开他对陀氏本人及其创作的全方位讨论。这样,整篇论文也就相应地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上篇“译介与接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国”、中篇“性,家庭,知识分子:陀思妥耶夫斯基主题扫描”和下篇“通向宇宙和谐: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宗教哲学”。从目前的书稿可以看出,这样的谋篇布局和讨论角度对于全面认识和把握陀氏创作的全貌和特征,同时凸显中国学者的独特讨论立场,是很有意义的。从以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全金的讨论具有相当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比较深厚的中西文化积累。而在我看来,更为难能可贵的还有他的自觉的比较文学讨论意识。他在本书的“导论”部分非常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