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专利制度基本原理 刘 朝2012 年 10 月 27 日 大学致力于知、情、志之陶冶者也,以言知,则有博约之原则在,以言情,则有裁节 之原则在,以言志,则有持养之原则在,秉此三者而求其所谓“无所不思,无所不言” ——梅贻琦 (摘自《大学一解》,载于《清华学报》第十三卷第一期, 1941 年 4 月。)思考题• 从“李约瑟难题” 谈起 : 为什么中国在科技发展上长期领先于西方,而现代科学却出现于西方而不是中国 ? (从公元 6 世纪到 17 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 % 以上,而到了 19 世纪,则下降为仅占 0 . 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发展上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这就是李约瑟深感不可思议之处,也成了让世人久久不得其解的“李约瑟之谜”。)提 纲• 案例分析– Madey 教授诉杜克大学案– IBM 公司专利管理 – 松下公司专利管理 • 专利制度基本原理 • 课堂讨论 案例 1 Madey 教授诉杜克大学案• 背景:研究型大学的技术移转• 案情简介 • 评析与思考案例 1 Madey 教授诉杜克大学案背景——研究型大学的技术移转:• 1945 年,白宫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公室主任范内瓦尔 · 布什教授最早提出了技术移转 ( technology transfer) 的思想。 • 技术移转 , 就是大学通过专利保护和许可方式 , 把研究成果移转到商业领域的行为 。• 到 1980 年 , 美国联邦政府拥有 218 万个由政府资助而产生的专利 , 通过专利使用许可而用于生产的数量仅占 5 % 。 • 作为重要科研力量的美国高校 , 在 1980 年以前每年获得的专利从未超过 250 项 , 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学校则更少。案例 1 Madey 教授诉杜克大学案• 1980 年,美国国会通过拜杜 (Bayh-Dole) 法案,该法案允许大学拥有自己通过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所获得的知识产权,被誉为“大学技术转让的大宪章”。• 与此同时,在生物技术方面研究的突增使得大学学术界在商业化方面的利益高涨。大学迅速地卷人到研究成果的商业化过程中,大学与企业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 人们心目中大学的角色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单纯的教学、科研机构变成了一个兼俱社会服务性质的机构。大学担负起社会经济发动引擎的角色,技术转移成为大学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案例 1 Madey 教授诉杜克大学案案情简介:• 1988 年, Madey 把他在斯坦福大学的自由电子激光器(FEL) 实验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