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文本分析和改进策略【摘要】社区教育政策是做好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它为社区教育可持续进展提供有力的制度和措施保障。自 1988 年开始,我国社区教育政策经历了起步、探究与进展三个阶段;从社区教育政策文本的目标、主体、措施和程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寻社区教育政策發展的客观规律和价值取向,是讨论社区教育政策的核心内容;通过对社区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和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社区教育政策在供给充分性、实施有效性、体系完备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政策与制度建设仍是我国社区教育进展的短板与薄弱点。未来社区教育政策的设计与制定,应着重在确立合理的社区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形成完善的社区教育政策体系框架、抓住关键的社区教育政策突破问题等三个方面加以改进。【关键词】社区教育;政策;演进历程;文本分析;改进策略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终身教育的理念席卷全球,并逐渐从一种思潮变成行动,成为许多国家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或构建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进展策略。社区教育①作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形式,在许多国家的教育变革和进展中逐渐受到了重视。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的社区教育首先是作为中小学校外教育(以青少年为主体)的补充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进入 21 世纪,它开始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被广泛推广。这期间全国多地开展了社区教育的实验与试点,探究社区教育的进展方式与途径,并从国家到地方形成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目前学界对教育政策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一般政策的界定方式来界定教育政策,认为教育政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为实现历史使命和任务而制定的教育行动准则和规定。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美国教育政策问题专家彼得森、我国的教育专家叶澜教授等。另一种是用排列的方式定义教育政策,如认为教育政策就是国家或地区为教育所制定的方针、法律、规章、纲要、规划、意见、细则、纪要等各种文件的总称(张新平,1999)。这种界定看似包含了方方面面,但却浮于表面,并没有触及教育政策的内涵和本质。我们认为,教育政策的定义至少要包含以下几点:一是主体,即谁来制定,结合我国实际教育政策的主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及相关部门;二是客体,即谁受影响,教育政策就是对教育活动的各方进行法律规范的政策;三是价值取向,即明确的目的和方向。社区教育政策作为教育政策的一种,可以看作针对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