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做“素食主义者——鲸类的食性进化之谜打开文本图片集我们所熟知的鲸类动物,像鲸、海豚、江豚,都可称为水中的“霸王”。它们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以捕食水中浮游生物、鱼、甲壳类及软体动物为生,一些齿鲸还会食用水生鸟类和哺乳动物。像虎鲸这类威猛的动物甚至会捕杀其他鲸类,它们有一个别名,叫“杀人鲸”。然而,这些凶残的肉食动物,却有着牛、羊、鹿和骆驼等秉持“素食主义”的近亲,它们共同的祖先——陆生草食性动物大约在 5000 万年前从陆地回到海洋,3700 万年前就完全进入水生状态了。那我们不禁要问,在如此漫长的从陆栖环境过渡到水生环境的进化过程中,这些鲸类经历了怎样的重重磨难而脱胎换骨的呢?漫长的演化1960 年,美国生物学家凡·瓦伦(1935-2024)提出了中兽起源说。据此学说,早期偶蹄类中有一支与河马最接近,即中兽类,在始新世返回海洋,演化为今日的鲸。据推测,中兽类性情温柔,喜好食肉。但同时,它们并不能追捕并用蹄击落猎物,而是用长嘴捕获海龟和浅水中的鱼类。偶蹄类的臼齿,即磨牙十分发达,可用于磨碎植物性食物。而中兽类的前齿变成了长螯,用来掠食水中游动的鱼类,后齿则变得很锐利,用来切割食物。这样,中兽类繁衍了成千上万代,直到 5000 多万年以前开始进入水中,经历了巴基鲸、陆行鲸等多个过渡阶段后,大约从 3700 万年前开始完全适应水生生活。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科学家将几年内在巴基斯坦陆续发掘得到的化石拼凑成为一体,发现是一只能在陆地行走的鲸,命名为“巴基斯坦鲸”。2001 年,英国《自然》杂志对此进行了报道。巴基斯坦鲸的模样被还原,与现代鲸类大相径庭,外观上像一只大狗,或是有着长腿的巨型老鼠。它们四肢纤细擅于奔跑,踝关节有偶蹄类专有的双滑车构造。它们的头骨在形态上像鳄鱼,眼睛位于头顶,鼻孔向头项移动,于是便成为现代鲸呼吸孔的雏形。它们虽然保留了陆栖哺乳类在水下几无作用的耳鼓,但鼓泡已经朝向现代鲸类的方向进化。现代鲸的鼓泡相当致密,可以通过海水将声音传入内耳。同时,它们也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不仅常常在岸上捕食小动物,也喜爱下水捕鱼。巴基斯坦鲸被认为是连接中兽类与鲸类的中间物种,帮助我们向揭开鲸进入海洋的真相更迈近了一步。这样,鲸类经过一系列的过渡阶段,产生了一系列的适应性进化:原本是依靠四足在草原行走奔跑的动物,为适应水中运动,前肢进化为鳍状肢,后肢则退化并几乎完全消逝,体形变为流线型;为适应水中隔热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