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内燃机原理》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摘要】本文中对车辆工程专业《内燃机原理》课程本身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教学手段及教学设计理念提出了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关键词】内燃机原理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内燃机原理》课程是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经济性、动力性、排放、振动、噪声等性能为讨论对象,深化到发动机工作过程的各个阶段,是使学生获得发动机的组成、工作过程、性能指标等知识,为学习后续专业课打下基础。课程本身所涉及的新概念比较多,目前的教学环节中缺少直观的演示,与学生习惯的借助模型教具进行直观教学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为提高教学效果,克服学生的学习障碍,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掌握基本理论,根据内燃机原理课程内容安排,分析教学活动涉及的多种因素,我们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内在规律和教学方法,在课程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一、灵活选择教学手段随着科技的进展及数码产品的普及,计算机、投影、多媒体课件等软硬件教学手段已经开始大量应用到课程的教学中。但是很多讨论成果表明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法假如应用不当弊端很多,特别是工程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首先,传统教学方法是学生在以前的教育生涯中所熟悉和习惯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更加薄弱的学生或有语言障碍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通过板书、挂图、教具等传统讲授方法是可以与学生较多思考和理解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作笔记,更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以发挥老师的人格魅力及学生的个性。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可以综合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如在‘热力学’,‘燃烧过程’‘换气过程’等部分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视频和动画。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计算机现代化工具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制造出具有视听、图文和影像效果的教学系统。本课程中可将一些实物和模型演示过程中难以展示和观察到的零部件连接、运动方式及其原理清楚、逼真地显现出来。如发动机工作过程的演示图中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进气、压缩、作功、排气四个行程模仿发动机工作的真实过程;燃油喷射过程图用散点的稠密程度代表混合气的浓度,用圆圈代表它的控制信息在传感器与 ECU 之间的传递等。这样的教学过程直观、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而在内燃机结构和热循环中借助挂图和教具,甚至是发动机拆装实验台等实验设备进行互动式教学,将更有利于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