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明德尚法在艺术教学中的隐形渗透真善美是人类孜孜追求的永恒价值,而艺术学科的综合性,使得它既有科学上的“追真(法)”,又有人文上的“向善(德)”,还有文艺上的“求美”特质。因此,老师在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美的欣赏、美的创作的培育,还应该时刻进行美的行为、美的的教育。这里所说的“时刻进行”,不是说生搬硬套,而是指随机应变、见机而动,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德的润泽、法的熏陶。那么,如何在艺术学科中进行灵活多样的“明德尚法”隐形渗透呢?笔者根据近几年的艺术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实践体验与感悟。一、“明德尚法”隐形渗透的基本思路实践证明,隐形渗透即不能强制性地给学生灌输“明德尚法”的理念和规则,而要注重在不知不觉的教育实践中,找好润物细无声的“点”。这对于提升渗透的实际效果非常重要。一是找准切人点,课堂渗透。在传授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老师决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德”、“法”的渗透。故老师应该科学安排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知识点,仔细挖掘并利用艺术学科所蕴含的“德”与“法”的因素,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德”的课堂渗透。如《艺术》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匠心构筑巧夺天工”单元中的《中西方建筑的构造差异与文化折射》一课,通过“引入课题”(用一根勾勒出东方明珠及周边建筑外轮廓的简练线条引出课题)和“感悟总结”(学生搜索“生活在上海”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环节,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受上海城市建筑的多样美,感悟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与特质,激发学生热爱城市家园,进而逐步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与态度。“法”的课堂渗透。如《艺术》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知白守黑笔墨生辉”单元中的《笔性墨情——形神互动看书法艺术》一课,可以“双bian(辨、辩)”来引入课题。辨一辨:店招中允许使用这些繁体字吗?使学生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增强汉字法律规范化的法律意识;再辩一辩:书体与字体是不是一回事?如此,通过“双bian(辨、辩)”,使学生明辨是非,弘扬正气。二是找准结合点,活动渗透。老师应开放艺术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创设学习情境、丰富评价手段、渗透“德”、“法”教育。在艺术课堂教学中,我们结合学校的“明德尚法”六大节日,开展一些艺术宣传、竞赛和展览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