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 2024 年工作总结上午 9 点多,因为感冒而有点迷糊的我来到靖江一小,到了活动现场,看见听课席上已经放好了本次活动的素材,而且依据材料封面的颜色分成了四个不同的区块,真好,我们听课的老师很自然地分好了组,我们要落实的课堂观察项目,自然也一一落实到了老师们的身上,这减轻了不少前期人员调配的压力。指定了四位组长,进行了简单的说明,我们进入了听课的环节。两位老师,根据“感恩”的主线,分别演绎了《同学,有你真好》、《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的不同关注点的研讨课。对于课的呈现,我就不再多说。在课的运行过程中,我注意地在观察我们听课老师的举动,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一次的研讨活动,实实在在地呈现出与以往不一样的状态:每一位听课的老师,都在那里依据自己课堂观察的切入点,细细笔记、仔细揣摩。这一次的研讨,在汲取闻堰镇小活动的经验基础上,我们主要从“老师的评价语言、学生的参加度、生成性资源的把握艺术、老师的行走路线”等维度,对两堂课进行深层次的解剖,期望在这样的深化观察中,明确老师在课堂操作中的细节性亮点和问题,促使教研活动的扎实有效。整个教研活动完整的进行下来,我发觉,这样的教学研讨,老师们经历了“幸福的教研”,同时,老师们拥有了“幸福的收获”。这两个“幸福”,不是空洞的说辞,我觉得是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基点:首先,这一次的活动,我们实现了“从投石问路向抛砖引玉”的转变。二月份,我们在闻堰镇小进行的专题研训活动,当时我们也是采纳了分系类观察并剖析课堂的讨论形式,但当时在我们还是首次介入,大家心中都没有什么底,甚至于对于课堂进行怎么的关注,都有些不太明确,因为,这样的分系列观察课堂,要求更细致,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必须丝毫不遗漏,否则拿出的结论就缺乏科学性。由于当时在活动预设中存在太多不清楚的因素,当时每个项目只安排了一位老师进行观察和分析,导致参加活动的老师面,达不到最广泛的程度;但是,在今日的活动中,我们每一位听课的老师,都有具体的观察讨论目标,因为有任务,所以我们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的深化细致了,我们要在小组内汇报各自的观察结果和个人观点,那么,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呈现出了“欣赏+讨论”的姿态,这两者的结合,我觉得,是一种质的飞跃,因为从发言的结果来分析,我们完全避开了曾经惯用的“这里好那里好大多都好+适当补充不成熟的个人看法”之类的无关痛痒式的评点,而是在很客观地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