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坡村位于孟津县朝阳镇西南部,因卫氏家族聚居而得名。它在连霍高速公路以北,洛阳到孟津快速通道以西,距洛阳市区 6 公里,北依北魏孝文帝陵,西至卫坡水库,总面积约2800“”亩。卫坡村是 中国漂亮乡村 创建试点村,中国传统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内古民居是目前豫西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官宦建筑群,距今已 200 多年,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和开发利用价值。人常说,山西的晋商大院,连片成城,气概迫人。徽南的民居,青山绿水间起白墙高屋,古樟曲水,非常的诗意。而卫坡村不显山不露水,低调内敛,将村落与北邙岭的苍然博大化为一体,这样的敛缩深藏,正是我们中原人的性情使然。1 卫坡村的历史渊源“”宋朝时,卫坡村是宰相魏仁溥的花园,当时叫做 魏氏池馆 ,即魏家的后花园。洛阳是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牡丹虽甲天下,但好中还有好,奇中还有奇,最好最奇的,人称之花王和花后,花王为姚黄,花后为魏紫。有一个成语姚黄魏紫,也作魏紫姚黄,就是用来泛称牡丹的优良品种。魏紫牡丹的发祥地就是卫坡村,它有着漂亮的传说,有着极高的观赏培育价值。魏紫也是牡丹四大名品之一。它的花瓣可多达 700 多片,人称千叶花,“欧阳修在他的《洛阳牡丹记》当中记载: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出于魏相(仁溥)”家。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 所以,在卫坡村的石刻、木雕上运用了大量的牡丹图案,门楣镶着透雕牡丹,柱头、穿插枋有浮雕牡丹,镂花雕叶牡丹等等,与庭院中种植的牡丹相映生辉。“”清顺治年间,卫氏先祖迁到此地, 一担两筐,人不过十口 ,经过数代努力,终成中州望族,开始精心营建私宅。如今的卫坡村古民居尚存 16 座 248 余间(加上其他建筑近 300间),均建于清代卫氏家族兴盛时期。令人奇怪的一点是,在《卫氏家谱》及古碑、匾额“”“”中,所涉人名多是北魏的 魏 而非保卫的 卫 ,这是怎么回事?魏、卫不分,由来已久,除了主动改姓以求安全外。还有一个传说,到卫家先祖的孙辈时,卫家开始发达。当时,洛阳知县魏襄与卫家书信往来时,误将保卫的卫写作北魏的魏。由于魏、卫同音,卫家坡又在北魏孝文帝陵墓附近,且是魏紫牡丹发祥地,卫氏族人便未加更正。后来,无论官场“”往来还是朝廷诰封等,便都用了北魏的 魏 。但魏、卫仍混用。村里路北路南也分别建了两座不同的卫氏祠堂,同时供奉,成为一种奇特的现象。一直到 20 世纪末,村名终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