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学校组织结构变革思想和组织结构模式,以“人本主义”为基础,树立“老师即讨论者,教室即讨论室,学校即讨论中心”的进展理念,努力培育组织的讨论特质。同时利用环境资源,发掘学术的力量,重视跨层级跨学科的团队协作,提高学校自身的课程领导力、课程创意和制造力,加强学校课程特色建设,自律自主地驱动学校课程改革的进展。其次,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是一项具有相当复杂性和持久性的专业活动,需要专业指导、理论建构、资源整合、共享合作等一系列支持,体现着对专业性、合作性和资源性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以常规组织结构为基础,集合各领域、各层次的优质资源,构成新的专门组织节点,或者在原有组织机构中增加新的组织职能,以强大的阵容和全面的保障为课程管理、开发、实施和评价服务。3.新课程的课程结构对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的课程结构从学科本位转变为整合课程。在这样的课程结构下,学科之间的分立、割裂会逐步地融合、统整。这对老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每名老师都能够兼有多种特长,在多个领域都具备相当的素养和教学能力。它要求老师能够进行团队化教学、进行合作教学、进行跨学科和跨级部的教学讨论工作,通过学习共同体、讨论共同体、项目团队等形式开展教学与讨论。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组织结构也就必定需要具备适应这种跨级部、跨学科、跨空间的管理、统筹与协调的功能,具备适应级部、教研组、教研和教务互相联通、互相协调的功能,具备适应并保障各类非正式组织节点网状化工作的功能。因此我们说,新课程的组织结构须具有整合性、联动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特点。4.新课程的质量监管理念变迁对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别于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试评价和质量监测理念,新课程更加突出了质量管理和评价的改进功能。这就要求学校把教育、教学的管理权更多地下放到年级组、教研组,由年级组或教研组来统筹本年级或本学科的课程管理与课程开发以及学生进展的评价,真正实现以“学生进展为中心”,纠正以往重主科、轻副科,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轻课外的弊端。这就要求学校实行扁平化、授权式的管理机制。三、对组织结构设计及运行机制建设的建议在学校管理中,课程是学生进展与一切教学的唯一载体,因此,围绕新课程改革讨论组织结构设计就成为组织结构变革的关键所在。但是,良好的组织结构并不意味着有效能的管理。因此,促使组织建设中的各因素协调起作用是提升组织效能的关键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