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生活空间的构建机制讨论【摘要】空间不同、民族不同,则其历史进程中所制造和传承的民俗文化也有差异,不同民俗生活空间下的民俗文化和民俗事象共同构成了民俗生活的生态系统。构建民俗生活空间的机制对于促进民俗文化的个性化进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需要在实行开发的同时加以保护,避开因过度开发而破坏民俗原貌。【关键词】民俗生活民俗文化地域文化机制引言物种在群落当中的功能和地位所描述的是物种和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功能和地位反映了生物听从、依赖以及利用生活资源在广度以及深度上所占的地位。在民俗生活的生态系统当中,一方面,民俗生活空间作为整体空间当中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对于认识整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意义;另一方面,它又是对整体的个性化的抽象和概括,能够通过自己特别的生态状态来反映出整体的性质。笔者认为,所谓的“民俗”,就是利用物质风俗、口头或者是行为等这些非正式或者是正式(官方)的形式进行制造和传播的一种文化现象,约定俗成是民俗的典型特征。所以,民俗不是人们进行自我标榜的工具,也不是人们宣传与提倡的内容,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无意识当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自觉遵守并主动维护的一种思维模式、认知方式、道德伦理以及行为法律规范。不同生活空间下的民俗生活是不同的,甚至具有很大差异。这一点和生存于不同群落当中的物种存在很大差异具有类似性,环境决定了人们的民俗生活方式和模式,而人们又通过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民俗生活方式和模式来使得自己更好地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进而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民俗生活生态系统。生活于特定民俗生活空间下的人们,他们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道德伦理以及行为法律规范均受到了该空间的民俗文化的影响,并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语言、行为、表演、影视、小品等)体现出来,它们也成为承载当地民俗文化的载体。生活空间是一个复杂的实体,它与其他周围相邻的空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看,该空间内部包含的较小的不同生活空间在某些方面或者是某一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同一性,即空间相似性。依照不同的目的(例如行政目的、分析目的、计划目的)或者是不同的标准(例如社会阶层、人口数量),可以将当前的社会划分为不同的生活空间,但是对于民俗生活空间这个概念,我们通常是认为它是一个具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民族特征的一个人类社会的群落。借助于社会学理论的若干观点,民俗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