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气车打开文本图片集上期本栏说过,外型抄袭在汽车行业由来已久,本期来聊聊其他方面的所谓“抄袭”。几十年前,要模彷一个车型,由模具制作到生产装配起码需时几年,几年下来原创者已呈老态甚至几经改款,被抄袭不觉得是一回事。但今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生产的技术发达,车厂推出新款车型如走马灯,连带抄袭也变得多快好省,正版还没过气,山寨便已登场,这才是矛盾所在。对于汽车的历史很多人将起点定于 1886 年卡尔·本茨做的那台Motorwaqen,假如是这样的话中文“汽车”应写成“气车”才对。中文的“汽”和“气”用法是有严检法律规范的,汽一定和蒸汽(Steam 或vapor)有关,而内燃机的作功煤体是空气(air),是气体(gas),你以为是清末的翻译人不懂科技而出错吗?太小看他们了。在 19 世纪中叶清廷便开始派学生出洋留学,工业革命的产物留学生早就见过,并很早便将蒸汽机引入中国。当年外国新事物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和医学名词的翻译绝不造次,都是经过认真推敲用上最合适的中文。中国人向来将会动的机械称为车,以水作动力的称为水车,以风作动力的称为风车,很容易理解,当蒸汽机传入中国,国人见它由蒸汽推动,自然称之为汽车。自从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效率高体积小,即所谓比功率提升了之后,便一直有人用蒸汽机来做车,这些无须轨道能自由自在到处跑的顾名思义称为 automobile,可是蒸汽机无论如何改良,还是笨重,当内燃机出现后,它便垄断了 automobile 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