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布尔的文学成就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法布尔是个昆虫学家,《昆虫记》是一部科普小品集。这部享誉世界的名作曾经为法布尔赢得过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荣誉,但却不是因为其科学贡献,而是由于其文学成就。在记述每一种微小生命的生活细节时,法布尔从不吝于表达他的惊奇与感动。比如,在详细描述了对蟋蟀发声原理的观察讨论后,他感叹道:“8 月的夜晚,在那无比安宁的氛围之中,我的确听不出还有什么昆虫的鸣唱能有意大利蟋蟀的鸣唱那么优美清亮……我的蟋蟀啊,有你们陪伴,我反而能够感受到生命在颤抖;而我们尘世泥胎造物的灵魂,恰恰就是生命。正是为了这个缘故,我身靠迷迭香樊篱,仅仅向天鹅星座投去些许心不在焉的目光,而全副精神却集中在你们的小夜曲上……”法布尔把昆虫们看成是“建筑工”“木工”“矿工”……看成是他的伙伴和熟识的朋友。他在观察与实验时的耐心、细致,他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的无上乐趣,他对自然和生命持续一生的真挚热情,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跟着他一起,由衷地赞美蟋蟀的鸣唱。或许,科学家与文学家之间那种天差地别、近乎“老死不相往来”的对比印象,仅仅是一种由教育制度、学科制度等原因造成的成见、误解或者说错觉罢了。对于真理的热爱和追求,是科学进展的原动力,同时也可以是一种诗意的情怀——假如没有成见的干扰,这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吗?1911 年,法布尔被法国文学界推举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时,已经88 岁高龄,4 年后他便去世了。他自幼生活在贫困的农户之家,全凭自学完成学业,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饱受贫困之苦,至多牵强维持温饱。直到 1910 年,家人和朋友为纪念他从事 50 周年而进行了一次庆祝会之后,“他一下子变成了举国闻名的人物”,人们终于发现了这位默默无闻的伟大人物,甚至连部长和国家元首都亲自登门访问。条件之艰苦与成就之巨大,一生之默默无闻与晚年之荣耀辉煌,在法布尔身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人们在讨论法布尔战胜困境的原因时,往往更多地谈到他对自然世界的强烈兴趣,却忽略了从兴趣到事业,背后所必需的意志和勇气。借用《昆虫记》中译者的话来说:“无论爱虫之心源于先天还是后天,它都是极易变化的东西。没有坚定的意志做支柱,任何兴趣终将游离漂移,化为恍惚。”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绿色蝈蝈》课外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