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机组单桩基础产生腐蚀性气体解决方案范文证明气体是由自下而上由桩基内产生的,并排除电气性可能性,又做了如下实验:桩基内平台和 TU 塔筒平台内各悬空挂放一组铜片,一周后将铜片取出对比,实验结果如下:从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塔筒 TU 层和桩基层铜片都有腐蚀现象,但塔筒 TU 层铜片腐蚀较为轻微,桩基内铜片表面已完全腐蚀发黑变色,说明桩基内腐蚀环境更为恶劣,为腐蚀气体发源地,其产生源应为桩基内海水中的化学反应。4 解决方案由于基本可以确认腐蚀气体发源于桩基内海水中,由此解决方案可考虑将桩基内部海水尽量抽出,并将桩基层与塔筒在物理上进行隔断,阻止剩余腐蚀气体继续腐蚀塔筒内电气导线。但抽出塔筒内部海水后,桩基水下部分内环内的平衡外环压力的海水将不再存在,需计算其是否影响桩基的结构安全,为此进行了计算。滨海北 H1#项目共布置 25 台风机基础,根据水深情况,选择 ZK19#机位进行抽水后单桩基础结构变形、应力、模态等安全性指标复核。计算采纳海工计算软件 SACS,对结构的各工况进行校核。非线性有限元计算通过非线性弹簧单元实现,P-y、t-z 曲线根据地质提供土的摩擦角、不排水剪强度等参数,参照《海上固定平台规划、设计和建造的推举作法—荷载抗力系数设计法》(SY/T10009)和《Deignofoffhorewindturbinetructure》(DNV-OS-J101)中的推举算式计算。ZK19#机位的风机基础管桩桩径达 6.2m,由于单桩基础桩径较大,计算时不考虑桩端土塞效应的影响。采纳非线性弹簧模拟桩-土相互作用时,每隔 0.5m 设置一组三向弹簧,非线性弹簧属性定义方式为:水平方向(某和 y 方向)根据 P-y 曲线定义,轴向(z 方向)根据 t-z 曲线定义。计算结果表明,结构的转角、泥面位移、最大沉降量等静力计算指标抽水前后基本无变化,都能满足设计要求;净水压溃和杆件应力抽水后有所提高,但作用值/允許值<1,仍能满足设计要求;结构抽水前后一阶频率基本无变化,并能满足整机频率 0.28HZ 的要求。综上所述,风机在桩内水体抽空后,在运行期间仍能保持安全。由此对形成如下处理方案:① 将风机桩内水体全部抽空;② 对桩基内平台进行打胶密封处理,使桩基内平台下抽出海水的区域与塔筒之间无气体交换。③ 密封胶使用聚氨酯,聚氨酯密封胶涂抹宽度应保证 7~10mm,厚度3~5mm。进行处理后对机组进行检查观测,并重新放置铜片进行试验,一月后铜片无变化,说明此方案有效,已解决桩基内腐蚀气体对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