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远去的徽州安徽合肥,风光秀美的大蜀山下,一座古色凝香的徽派建筑庭院——安徽源泉文化民俗博物馆格外引人注目,古宅、祠堂、牌坊、亭台、石雕、天井院、六寿亭、临水长廊……处处飘溢着“徽味”,宛如一座现代都市里的“西递宏村”。而馆内藏品,皆是馆长宣繁秋历经 30 年时间,踏遍古徽州的村村镇镇,一件一件搬回来的。与徽文化结缘“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一句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将山清水媚的古徽州描绘得如人间仙境般令人心驰神往,魂牵梦萦。正是一次不经意的皖南之旅,使得宣繁秋与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在徽州地区几乎村村都可以发现古代文物的踪影,从宝贵的榉木镂花架子床,到农家姑娘的梳妆台,甚至铺垫于猪圈中、牛栏里的碑刻、石雕和架在阁楼上尘封的神龛……那些积淀着岁月文化、承载着民间工艺的物件,几百年来都被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随意当作普通的生活用品,静静地搁在灰暗的小屋里,甚至被抛在了田间地头的杂树荒草中。宣繁秋不由感到一阵心悸和伤痛。国外博物馆对历史民俗的东西保护得那么妥善、完美,而徽州古民居、老祠堂等不可再生的文化遗存,却在露天风雨中一天天剥蚀、风化、毁坏。他知道,徽派文化的讨论已成为继“敦煌学”、“藏学”之后的第三种地方文化,比肩而立共同牵引着中国地域文化的前行。当时,他深深意识到作为一个安徽人,有必要和有义务集藏、保护本土文化遗存。“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本土文化的博物馆,传承历史、回报社会,为后代留下历史沧桑的记忆,把根留住。这是我一辈子要完成的使命。”宣繁秋的话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寻宝之旅然而,为了这一心底萌生的理念,宣繁秋付出了 30 年的心血和精力,他的徽文化之旅,除了乐趣,更是充满了坎坷、风险和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个双休日的凌晨两点,是宣繁秋启程寻宝的固定时间。直到如今,依旧如此。“一般都是两头黑,天没亮出发,天黑才回来,一次差不多行程 1000 公里。”“这些带着民间手工艺气息的文物,在如今已经越来越少,征一件就少一件,终会枯竭。”他说,“所以,只要看到喜爱的,我都会赶紧想办法征集过来,一旦征集不成,我连觉都睡不着,几乎达到走火入魔的程度,因为一件藏品奔波好几年也是常有的事。”令宣繁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镇馆之宝“天禄”。2001 年,宣繁秋听说六安寿县有一件西汉时期的祥瑞石雕,就放下工作前去寻找。“这个石雕重约一吨,当时就在人家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