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融合与效率[关键词]哈佛燕京学社;中外合作;聚焦;融合;效率一、以聚焦保证合作方向在西方观念中,大学是人类思维进展的场所,是探究知识、讨论学问、传播真理之地。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政治经济制度,都应该有一种机构在现实中保持理性、不畏世俗,对一切真理进行探究、追寻,大学正是这样的机构。基于这一理念,燕京大学和哈佛大学在合作成立学社之时,都保持着这颗纯粹学术之心,并明确规定追求的学术聚焦为汉学,以讨论中国文化为中心,保障了讨论的方向问题。哈佛燕京学社正是通过聚焦学术并专注于讨论中国汉学来保障自己的合作方向。(一)制度上体现聚焦汉学追寻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背景,与霍尔的遗产基金分不开,且与哈佛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合作讨论分不开。该机构主要涉及三方:霍尔基金会、哈佛大学以及燕京大学。学社的成立是建立在三方共同意愿基础上,首先,霍尔遗嘱中大部分基金是要捐助给教育事业,其中有一条是用于进展日本或亚洲地区以及巴尔干半岛地区教育事业,对于中国文化的讨论属于资助的范围。其次,哈佛大学对这部分基金也保持渴求态度,于是 1924 年哈佛大学向霍尔基金董事会提交关于建立东方教育讨论学社的方案。最后,燕京大学方面,当时的校长司徒雷登由于其本人的中国情结,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适应中国形势,也为了燕京大学更好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存,对于讨论中国文化也有着极大的意愿。这样,在三方共同意愿基础上,为了保证合作的方向,以及资金的使用,共同出台了相关协议制度,并确定一系列的目标体系。学社正式成立之初,哈佛大学和燕京大学就学社的各项事宜做过商讨。1925 年 9 月,双方达成了一份临时性协议,该协议明确规定了学社成立的目的是“促进中国文化讨论领域和学社托事部批准的其他中国讨论领域内的科研、教学和出版工作。[1]”同时协议还明确规定,学社资助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为了谋求职业而进行中国文化的学习,而在于通过学社的资助和哈佛大学的帮助在中国成立一所讨论院,进而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1928 年 1 月 4 日哈佛燕京学社正式注册成立,机构的证书和协议上规定:“学社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哈佛与燕京大学以及其他中国讨论机构的合作提供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讨论、教学及出版。[2]”从成立之初的协议所规定可以看出,哈佛燕京学社从一开始就严格规定自己合作、工作的领域,学社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的讨论、教学和出版,以此来法律规范合作资金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