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与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的事业相似:都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顺便说一下,历史上,特别是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往往是一身二任,讨论哲学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也往往不是一代人的事,薪火相传,而这就离不开教育,亦即,从某种角度说,哲学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则是哲学存在及进展的形式。学习分类理论诞生之前的教学论被称为是哲学取向,这也是原因之一。他们活动的时代相似: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 469 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 年,前后相差不足百年。而与此相关的是,他们活动的背景也很相似——都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动荡期: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是古希腊专制制度和民主制度的交替时期,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处在奴隶制的衰落和封建制兴起的时期。他们的出身也很相似。苏格拉底的父亲索弗罗尼斯科是一个雕刻匠,母亲法伊纳列特是接生婆,且苏格拉底在未成年时父亲就已去世。父亲生前为苏格拉底选择的人生道路是学雕刻做石匠,而他也确实成了一个出色的雕刻匠。孔子虽出身贵族,但三岁丧父、家道中落,他也饱尝艰辛,管理过仓库和畜牧。但是,他们却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以自身都聪颖好学,且学无常师,所学知识既广泛又深化。苏格拉底是因为一个好心的雅典人资助了他,从而使他在雕刻之余获得了学习的机会。阅读了当时他能得到的诗人和哲学家的作品,还“吸收了家乡街头传闻的各种理论”,“被认为是一个有全面教养的人,受过当时所需要的一切教育”。(转引自《外国教育史教程》)而孔子则是因为出生在当时文化比较发达的鲁国,七岁就开始学习礼、乐、御、数等知识,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为师。儒家的经典“六经”与他有密切关系,《春秋》是他所作,其他的则是经过了他的整理。可见他的知识广博精深的程度。他的学生颜回就称他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不仅是赞扬他人格的伟大,也在赞扬他拥有丰富的知识。他们对知识都非常重视。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强调“美德就是知识”。孔子没有说出“美德就是知识”这样的话,但他特别强调学习。《论语》中强调学习的地方比比皆是,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厌”……。孔子还把学习和美德的养成关系结合起来,他的那句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讲的就是人生的修养过程,其中有知识的...